图为:对江城情有独钟的马方济。
身穿西装,戴着眼镜,举止优雅。
从武汉老建筑保护,到城市发展变迁,意大利建筑专家马方济娓娓道来。
马方济是意大利那不勒斯帕特勒普大学教授。2013年,他受邀来到武汉高校任教,从此与武汉结下不解之缘。
闲暇之余,他喜欢在武汉老街小巷走走看看,收集建筑资料,了解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武汉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城市,像书本一样,值得细细品读。”近日,马方济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
武汉真的“每天不一样”
“2013年我第一次来到武汉,就知道与这座城市一定会有着某种奇妙的联系。”马方济回忆说。当年,他被武汉工商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6年过去了,他已经可以熟练地向朋友介绍武汉:在上海和重庆之间画一条线,再在北京和广州之间画一条线,两线的交点就是武汉。
2014年9月,武汉市发布全新城市形象口号:武汉,每天不一样。马方济说,这个口号也有他的“一票之力”。
“当时,候选口号有好几个,我看到这个口号,毫不犹豫地投上了自己的一票。”马方济说,因为“每天不一样”意味着改变,城市要发展,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开拓进取。
如今,他对“武汉,每天不一样”有了深切感受。马方济刚到武汉时,只有1条地铁,“那时,到汉阳或者机场只能坐公汽,很远,有些路也不好走。”而现在,10条地铁纵横武汉三镇,他的活动范围也大多了。
在武汉找到“家的感觉”
作为一名研究建筑的专家,马方济非常关注武汉历史文化和老建筑保护,对武汉的历史建筑了如指掌。
“武汉的里份,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一样,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和地域特色。”说起里份,马方济激动不已。
一有空,他就会去探访深藏在繁华市井中的老里份,从街头巷口、一砖一瓦间,感受这座城市的沧桑演变。
他说:“历史才是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最大的区别;而这些建筑,和发生在建筑里的往事,就是历史的载体。”
武汉的中山大道、沿江大道、昙华林,是马方济去得最多的地方。在向记者介绍这些地方时,他拿出小本子,用笔勾勒出每个地方的空间结构。
“城市不只是数字的集成,还是情感、时尚等各种元素的综合体。我对武汉的感觉也是如此。它的形象就印在我的脑海里,很自然地可以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马方济说。
在意大利,他举办了关于武汉城市特性的艺术展览,向意大利民众介绍武汉三镇的地理位置、旅游资源和科教实力,以及武汉与意大利之间在人文、建筑、工程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同时,他还将自己关于武汉建筑的研究资料送给意大利4家档案馆留存。
马方济慢慢发现武汉与家乡那不勒斯相似的地方越来越多。在武汉推开住所的窗户,能看到一座桥,在那不勒斯也是同样的;武汉人过早喜欢边走边吃,在那不勒斯,人们也会把披萨对折成小块,拿在手里边走边吃。
马方济说,在武汉就像回到家乡一样,感到特别亲切,“我非常热爱这座城市。”(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璐 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记者 张雅薇 实习生 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