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石旮旯变身“花果山”——省林业局工作队鹤峰白鹿村帮扶记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如何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啃下硬骨头,打赢这场新时代的关键战役?
3年来,湖北省林业局遴选精锐力量,深入鹤峰县白鹿村,向最难处攻坚,往最痛处发力,拿出硬办法,彻底“拔穷根”,为全省4000余支扶贫工作队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深度贫困对口扶贫案例。
“背”出猕猴桃果园
4月17日,鹤峰县中营镇白鹿村黄仕岭猕猴桃果园长势喜人,这百亩果园将于2019年挂果,成为当地农民的“绿色银行”。
“这片果园,是队员们用身体一点点背出来的。”白鹿村是武陵山深处的赤贫村,终年云雾缭绕,湿度极大,却是猕猴桃生长的好地方。湖北省林业局经过反复论证,决定精选红心猕猴桃作为全村脱贫的支柱产业。村子平地稀缺,只能把基地选在陡峭的黄仕岭。
钢钎打下去,火花四射。黄仕岭土地贫瘠,被称为“石旮旯”。扶贫工作队在队长方靖带领下,手脚并用,用背篓背着上百斤重的土壤和肥料,一步一步往上挪。山势陡峭,肩膀勒出了血痕,雨雪天坡面打滑,好几次连人带篓滚下山坡。用愚公精神,扶贫工作队带领群众,硬是在石头缝里填出100多亩梯田。“他们不是来作秀的!”村民为队员们的扎实作风伸出大拇指。
坚决防止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湖北省林业局用最大精力谋划布局对口扶贫,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该局主要领导多次到白鹿村实地指导,进山谋划,选派曾经在部队服役多年、农村经验丰富的湖北省森林公安局调研员邹先宏挂职鹤峰县担任副县长,政治督查处处长方靖担任驻白鹿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我是白鹿村村民”
“我不是省城来的干部,我是白鹿村村民。”方靖这样要求自已。从“驻”到“住”,工作队与村民结亲戚、交朋友,自已洗衣做饭种菜,常年住在村里,元旦、清明、端午等重要节日都和村民一起过。带着草帽、拐杖、雨靴“三件宝”,工作队员用脚步丈量大山,每天清早走村入户拜访村民,夜深才回。方靖没时间回武汉治疗牙疾,半边脸肿得老高;队员李尧强孩子高考,无法回去照顾。为大家,舍小家,驻村队员践行职责、锤炼作风。
把百姓当亲人,把他们的事当自已的事。贫困户孔军的妻子张冬英摔断了腰椎,因为没有低保,情绪很大。工作队多次带着张冬英去县中心医院治疗,掏钱帮她治病,解决家庭困难。从抵触到配合,孔军拆掉旧房子,主动参与易地搬迁和复垦。
“不走进老百姓的心田,扶贫工作怎么深入?”工作队员与村民一张桌子吃饭,一条长凳交流,一个火塘谈心,帮贫困户采茶、干农活,皮肤晒得黝黑,穿着打扮与群众无二,心与心拉近了,多年紧张的干群关系极大改善,如今水乳交融。
股份扶贫催生“链式效应”
“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白鹿村也曾有类似现象,有的村民甚至将无偿获得的扶贫物资私下送人或售卖。
如何用体制机制化解这种现象?省林业局精心设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发展机制,由帮扶部门出大头,群众出小头,共同绑在产业发展链条上,用帮扶资金的杠杆撬动千家万户的内生动力。
采取湖北省林业局提供产业扶持资金75%、村民自筹25%的模式,购买贫困户发展产业所需生产物资,最大限度调动贫困户积极性及参与意识,避免扶贫资金浪费和低效率运行。
村里百花盛开,为中蜂养殖提供了蜜源,这是白鹿村极富潜力的增收产业。村民张孝清不懂养蜂技术,而且年纪较大,却一口气就要50箱蜂巢,而每箱蜂巢单价成本高达600元。经过协商,工作队提供10箱蜂巢,无偿提供养蜂技术和培训,负责联系销路。费用由工作队出资75%,张孝清个人承担25%。工作队与他约定,等他熟练掌握这项技能后,再逐步扩大生产规模。
70岁的余万里,曾经当过小学教师,由于不愿务农,茶园撂荒,猪圈也破烂不堪。工作队上门后,鼓励他发展产业,双方按比例出资。余万里观念转变,责任心空前高涨。同时,他的知识优势发挥出来,主动为工作队出谋划策,猕猴桃种植、有机茶园管理井井有条。
截至2018年底,白鹿村签订共同出资协议160多份,涉及52户,村民交纳自筹资金10.5万元,形成“人人有责、人人负责”的新气象,改变了过去“人人争当贫困户”的局面。
有些产业,村民没有干过,存在畏难情绪。工作队以村支部为桥头堡,让党员先吃“螃蟹”。比如成立龙润合作社,引领红心猕猴桃、羊肚菌种植及中蜂养殖等产业,示范成功后再推广给村民。以党员干部为支点,撬动全村群众参与,脱贫产业推进有声有色。(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畅通讯员刘支皇夏咸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