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潜江引入社会力量监督公共工程项目招投标 阳光下“猫腻”无处藏身
图为:在后湖还建房小区前,市民监督员向工地负责人询问项目建设情况。2019年5月份,该项目有望全部建成。(视界网吴燕军摄)
招投标市场鱼龙混杂
在城镇化提速和“放管服”改革双重刺激下,潜江公共工程建设迎来春天。仅2018年,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的政府投资公共工程项目达403个,交易额达47.89亿元,同比增长15.8%和11.5%。本土建筑公司不断涌现,目前已超百家。
不断变大的市场蛋糕也带火了中介服务机构。2017年,国家要求各地政府停止招标代理机构资格审批后,招标代理机构在潜江迅速涌现。目前,该市招标代理机构数量由过去不到5家增长至20多家。
市场空前繁荣的同时,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潜江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负责人说,新增企业鱼龙混杂,一些小的建筑企业借大企业资质,在“借壳”中标后,又将项目转包;一些代理机构业务能力低,浪费大量企业招标成本和政府行政成本;有的为了拉到业务,钻墙打洞搞暗箱操作,不仅扰乱了市场,也破坏了政府公信力。“前一天在商场做服务员,今天就被招标代理机构拉来当招标代表,而且招标文件也是错漏百出,我们最后只能中止招标。”这位负责人说,重新组织一场招标活动,时间最短也要20天,这不仅让当天参与者白忙一场,也影响工程进度。
让“最终受益人”全程监督
如何通过有效监管,保证招投标和项目建设质量?2018年,潜江在湖北省首开先河,聘请12名市民监督员参与该市公共资源项目的招投标监督。
“我们的还建房由谁来做,工程招投标是不是公正,评委是谁、怎么选定的、如何评标,中标企业到底有没有实力?”2018年4月,市民监督员、渔洋镇双马村党支部书记郑承东受返湾湖拆迁群众委托,现场监督了投资2.5亿元的返湾湖还建房工程项目招投标全过程。
“为了返湾湖湿地生态修复,800多户村民搬了家、退了田,新小区一定要建好。我要当好‘千里眼’,让老百姓放心。”郑承东不仅监督了开标、评标当天的全过程,事后还经常前往项目现场监督中标单位施工。
在潜江,有一批像郑承东一样活跃在招投标监督一线的市民。对这些市民监督员,该市给足了权:凭着监督证,他们可畅通无阻地监督招投标全过程、监督中标企业履约情况。
过去,不少地方认为公共资源招投标工作涉及的主要是招标方和投标方,不需要公众参与。然而,对于广大群众而言,作为公共项目的最终受益人,却没有知情权、参与权,这也使得公共资源招投标被外界认为“很神秘”“猫腻多”。
群众有意愿、有权监督,“放管服”改革也需要创新,政府开门履职的思想要放得更开,步子要迈得更大。
循着这一思路,潜江在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改革中,变被动为主动,向公众打开大门,实现交易电子化、流程全公开、标后严管控,并邀请市民全程监督。
除聘请市民监督员,该市还聘请了一批网民监督员,充分发挥网络力量,通过网络直播,让招投标过程不再神秘。
监督员补上管理漏洞
市民监督员、网民监督员等监督力量的加入,如同在一个个项目身边安插“天眼”。
2018年,湖北某工程监理公司中标潜江市袁光大道南延二期工程。很快,细心的网民监督员就发现了问题——项目投标中,该公司涉嫌业绩造假,骗取中标。
接到投诉后,潜江市相关部门展开实地调查,发现该公司在投标潜江项目时“修改”投标业绩,将原业绩——武汉市阳逻污水收集系统一期监理项目水管总长11272.3米、投资额2890万元,修改为311272.3米、投资3.48亿元。
据此,该市取消该企业中标结果,处以罚款3.67万元,并将其不良行为信息报省级信用信息平台曝光。
一些监督员还通过提建议等形式,帮助政府补上管理漏洞。
“招标现场一律不准接听私人电话。”这个规范的实施,起源于市民监督员傅海棠的一次“暗访”。傅海棠经常“不打招呼”暗访开标现场,他发现有工作人员在监督开标现场时接听私人电话,随后在监督纪实中记下了这个细节。
此后,招投标交易中心以此为契机,对工作人员履职行为进一步规范。
针对少数企业、中介代理机构因业务不熟、干事马虎影响招投标活动进行的现象,这些监督员也多次较真。如有监督员在招投标过程中发现,某投标单位公司名称中的“勘察”被写成“勘查”,经及时更正后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据介绍,在社会力量共同监管下,该市2018年查处代理机构违法违规行为4次,查处违规评委17人,查处围标串标、虚假投标企业49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彭磊 通讯员成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