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草药品种占全省药用植物46.59% 产值超20亿元 通城中医药产业强劲发力
近年来,通城县深度挖掘地方资源优势,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构建医药行业总部,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中药种植面积突破9万亩,带动5万农民参与,惠及3127户贫困户,全产业链产值超20亿元,一座天然药库强势崛起。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前往探访。
挖掘资源优势 崛起天然药库
药姑山位于通城县内。相传,李时珍在此采药时,曾感叹“药姑山上百草全,只差甘草与黄连”。现代药物资源普查发现,这里天然野生中草药品种多达166科、1313种,占全省药用植物总数的46.59%,总蕴藏量达1000多万公斤,盛产黄精、白芨、七叶一枝花、钩藤等名贵中药材,药姑山被誉为“江南天然药库”。
通城素有中药材种植传统,早在1993年便被评为“全国中药材生产收购先进集体”。全县人工种植草本中药材品种达30余种,药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该县拥有国家级中药产业化生产基地1个,中成药和中药保健品工业企业8家,年产值超过7亿元。福人药业、金诺药业、华信制药、泽中药业等企业茁壮成长。
2016年,通城县委、县政府紧抓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建设健康中国的重大机遇,提出“绿色崛起、中药振兴、万众创业、城乡融合”战略目标,举全县之力,坚持药材、药品、药市、药膳、药养并举,着力打造中医药全产业链条,打造全国中医药产业大县。
该县成立中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县政府每年预算2000万元专项经费,争取省财政支持500万元……一系列措施筑牢“保障线”。初步形成以“隽六味”(黄精、重楼、白芨、白术、金刚藤和钩藤)种植为主,其他适宜种植品种(菊花、黄花、栀子花、金银花、木通果、金莲花、射干、芍药、桔梗、艾叶、紫苏)为辅的格局。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9.1万亩,其中“隽六味”1.3万亩。
搭建行业总部 念好营销经
中药材市场行情跌宕起伏,药农特别是尚未脱贫的药农,极易在市场风浪中受伤。如何保障药农利益?地方政府鼓励发展中药产业的底气何在?
通城县委书记熊亚平介绍,全县近3万人的药品营销队伍遍布全国,营销网络遍布全国所有市级以上城市,代理的药品达100多类、几千个品种,发展中医药产业底气十足。
2017年1月,通城医药行业协会成立,给万千药商“安家”,医药总部经济由此起航。当年,该协会在武汉、北京、广西等地成立分会,完成个人独资企业注册1380家,近10个品种在中药材天地网交易,有近千个品种在医药总部销售。2017年,医药总部经济销售额12亿元,纳税0.84亿元。2018年上升为21亿元和1.2亿元。
通城县中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黄首秋介绍,县里免费提供场地,请亳州、安国国内两大中药材市场在通城设点收购,药农购置烘干设备享受农机补贴。上月,100多吨中药材发往亳州。
有销售渠道,更要有品质保障。药姑山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牵头,联合县内中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成立通城县中药材行业协会,创建品牌管理平台。协会统一规划产业发展,提升药材产品质量,建立价格保障机制,全面整合优势资源。目前,协会已完成“通城钩藤”“通城黄精”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注册。“全国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全国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连续两届的全国优秀中药材基地评选中,4家企业扛回国字号招牌。
招大引强 加粗延长产业链
如何避免贱卖资源、穿着裤衩给人打工?该县招大引强,着力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加粗延长产业链条,把更多的附加值留在当地。
2017年1月,该县与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在道地药材种苗培育和种植基地建设、中药材市场建设、中药科研和药博园建设、中药材加工生产、医疗卫生服务和养生养老、休闲康复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中科院药材研究所、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省农科院及湖南、浙江、广东、四川等省的中医药大学、山西振东制药等纷至沓来,就组建研发中心、道地药材科研所、开发健康旅游项目等达成合作意向;黄璐琦、吴和珍、刘大会、郭汉玖等20名知名专家对接支持该县中医药产业发展。
规划总面积3.513平方公里的湖北药姑山中医药健康科技产业园雏形渐显,一批医药企业相继入园。
该县通过开发药食同源产品、功能性食品等中药材衍生产品等措施来延长中药材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紫苏酱、紫苏膏、黄精虫草酒、金银花露、艾叶包(贴)等一批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接连上市。
该县规划,中药材种植面积过10万亩,中医药龙头企业过20家,中医药营销总额过200亿元。通城中医药产业,正向更高更远目标奋进。(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刘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