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洪山:学城相拥“零边界”
原标题:洪山:学城相拥“零边界”
一个“零边界”的大学城,正在武汉市洪山区“冉冉升起”。
12月12日,武汉市洪山区举行大学之城建设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总投资达900亿元的12个项目签约落地。其中既有政府与高校共建的产业园与科技孵化器,也有与科研院所携手打造的科技公园与商业街区,将助力区校深度融合。
当城市与大学相拥,创意和产业迸发火花,科技成果在这里落地,居民和高校共享学城融合之利,“大学+”战略将为洪山区注入取之不竭的崭新动能。
智汇洪山 机不可失
当今世界,知识创新重构全球版图,顶级全球创新城市都有世界级的创新中心强力支撑,如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剑桥、牛津之于伦敦。为此,致力于建设全国重要科技创新中心的武汉,启动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建设。
洪山区有37所高校、15家科研院所,59.4万在校大学生,是武汉市科教资源最密集的地区。这里,将是武汉大学之城建设的核心区和示范区。
2017年4月,洪山率先设立大学之城建设服务办公室,作为武汉唯一对接大学的独立常设机构,其力度可见一斑。经过深思熟虑,洪山确立建设理念:坚持区校“零边界”,打造包容并蓄的大学之城;坚持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大学之城;坚持合作双赢,打造共荣共生的大学之城;坚持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打造活力迸发的大学之城;坚持产学研、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文“四个融合”,打造区校一体的大学之城。
2018年4月,洪山区编制《大学之城核心区实施性规划》,正式提出依托核心区打造“中央创智区”。同时,武汉市政府明确提出打造环大学创新经济带,与“中央创智区”规划高度吻合。大学之城建设服务办公室主任李海涛介绍,以智力命名的区域,在武汉还较为少见,“中央创智区”作为大学之城的核心示范区,必将发挥“智汇洪山”的引擎作用。
环大学经济带呼之欲出
洪山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喻峰拿出电子地图,上面显示,绿地集中的区域正在大学之内。“这些未开发用地,蕴藏着洪山未来转型发展的新动能。”由他牵头负责的理工大科技孵化器三期项目,明年上半年将正式动工。
该项目位于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校区,柳园路以西,文治街以北。作为南湖传统的居民区,人口密度高,但高端办公配套严重不足,导致许多公司只能蜗居在居民楼内办公。“项目不仅可解决南湖高端商业楼宇的短板,还可化解高校成果转化基地不足的困境,并提供4300多套学生宿舍,一举多得。”喻峰介绍,项目总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其中科技孵化楼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学生宿舍总面积4.4万平方米,地下配套面积2.8万平方米,定位综合孵化创意大楼,将服务武汉“校友经济”。
对于区校合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晓洪亦充满信心:“大学之城建设是洪山区高质量发展的缩影,省农科院不仅将与洪山区共建南湖城市副中心,还将打造国家都市农业科技主题公园,建成全国区域性农业科研创新高地。”
2018年以来,大学之城建设共签约项目26个,涵盖15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协议投资金额近1450亿元。如今,环大学创新经济带呼之欲出:环武汉大学,创新街区正在形成;环武汉理工大学,华中“智谷”初崭头角;环华中师范大学,中部“学谷”走上蓝图;环722所,国防科技产业园已纳入规划;环武汉体育学院,奥林匹克街初步建成;环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孵化基地正在建设。
不遗余力推进“大学+”战略
40年前,洪山区引进科技人才,助力乡镇企业,和平乡跻身“全国十大乡镇”;30年前,洪山启建科技一条街,打开第一段高校围墙,燃起“光谷”第一支火炬;20年前,洪山形成华中最大IT集散地,设立全国第一家区办国家级创业中心;10年前,洪山区围绕高校打造科技孵化带,入选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
洪山区负责人表示,改革创新已融入每代洪山人的血液,成为新时代大学之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今后,洪山将不遗余力地推进“大学+”发展战略。从2018年起,每年筹措8亿至12亿元,连续5年共筹措50亿元资金,用于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建设、扶持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校园雨污分流改造;每年吸引100亿元社会资本,连续5年共筹集500亿元,用于武大周边四眼井片区、华科大周边高压所片区、省农科院家属院片区、湖工大周边武南社区等旧城改造。同时,探索实施高校院所合作审批项目全程帮办服务,加快布局高校政务服务“微中心”,切实打通政务服务进高校“最后一公里”。
期待更多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期盼更多校友前来创业,让更多大学生留在洪山,让大学之城每一位守望者收获满满,这是武汉最年轻的中心城区——洪山发出的魅力邀约。(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通讯员 刘大学 张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