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最古老的7座建筑有了“艺术像”
胡朝阳在无影塔前写生
历时两年,湖北美院教授胡朝阳日前终于完成了对武汉七座最老建筑的“画像”。
这七座最老建筑分别是汉阳公园内的石榴花塔、洪山公园西端的无影塔、宝通禅寺内的洪山宝塔、黄鹤楼景区入口处的胜像宝塔、洪山区和平乡北洋桥村东湖港上的白洋桥、硚口区长堤街多福路保寿巷的保寿硚以及汉阳阳新路共勉街里的贡院牌坊,它们中有些已有近千年历史。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在湖北美院胡朝阳画室见到了这些最新作品。胡朝阳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画老武汉始于2007年。十年过去,他如苦行僧一般用画笔给武汉100多个建筑留影,以油画阐释优秀历史建筑所呈现的城市风骨,却发现自己并没有画到这个城市最老的建筑。
201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胡朝阳认识了武汉知名民俗专家刘谦定,由刘谦定引领着围绕老武汉转了一圈后,胡朝阳开始了对武汉最老七座建筑的写生。
在此之前,他查阅大量史料,并请相关专家认定七座现存最老建筑的所在地。“他们各自经过战乱、灾害,几经重修,有的其实只是遗址,渐渐被现代人淡忘或忽视。”其中最难找的贡院牌坊,胡朝阳去时看到周边杂草丛生,围着它转了好几圈,都没有发现,最后问了好多人才找到。
胡朝阳坦言,在写生时会尽量保持建筑物的原貌,只在细节上做艺术呈现。比如洪山宝塔,塔底建了两米多高的围墙,这让他颇为遗憾,作画时只能从轻处理。“其实可以做锻造的镂空栏杆,让观者可以看到底座。”他因此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文章《中国,请降低你的栏杆》,表达一个艺术家对名胜古迹的真情。
在胡朝阳看来,这些老建筑就是武汉人的亲戚,应当珍而重之。“武汉有3500年历史,留给后人看的,只是这七处建筑的遗址。以往写生,我更多关注色彩、构造、造型,面对老建筑时,我的艺术和思想都受到洗礼,亦画亦学亦思,尽量让每一笔颜色都含有光的温度与真情。”
长江日报记者看到,会呼吸的色彩加上光气的窜动,武汉七幢最老建筑被胡朝阳赋予了艺术的光晕,散发出妙不可言的生动与神奇。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说:“它们不仅记录着城市的兴衰荣辱,也书写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深刻转型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表达方式的变化。如果没有对武汉这座城市刻骨铭心的体察,如果没有对武汉这座城市的热情满怀,很难有这种持之以恒的视觉文化坚守。”
老武汉一画就是40年
胡朝阳:替城市留存历史的包浆
从1978年第一幅画老武汉的作品《汉口江汉路》,胡朝阳对老武汉“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一画就是四十年,创作了180余幅老武汉作品,其中170余幅为现场写生。
胡朝阳是湖北广水人。上小学时,因为作业本封面印着一幅有长江大桥、黄鹤楼的画,他爱上了画画,并梦想着有一天身临其境地画武汉。这个梦想从他1980年考入湖北艺术学院,1986年在湖美任教时就开始实现。
武汉是一座有着3500年历史的城市,历经风云变幻,留下来的老建筑有900余栋,优秀历史建筑245处。在胡朝阳眼里,这些老建筑无论是从美学角度,还是从历史文化角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2007年开始,他几乎每个周末都穿街走巷去看老建筑,去画老建筑。
因为胡朝阳热爱这座城市,每周都要与这些老建筑对望,它们完美的艺术气质与美学诠释,以及当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融入到胡朝阳的血液里。老建筑身上的一点点变化,如武大老斋舍前的樱花枝锯了,宿舍的窗子变了,汉口荣宝斋前多种了几颗树,工人在老建筑外立面抹浆勾线线条勾歪了等等,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2016年,中山大道沿线老建筑进行修缮。在中山大道北京路口的一幢老建筑前写生时,胡朝阳发现工人竟然用化学制剂清洗外墙,让他痛心不已。“那栋大楼是花岗石建筑,非常雄伟庄重,清洗后就完全看不见一个具有历史包浆的‘老武汉’和当年的工匠精神了。为了市容,干扫去尘就可以了,包浆是历史文化的可贵积淀,花钱都买不到。”
为此,胡朝阳专门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一份关于保护历史建筑的建议,如老建筑局部破损的地方,如果不影响结构安危,可以不修补,弄干净就可以了,另具残缺美与故事感。他还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表示愿意为工人免费授课。后来,北京路口那幢老建筑的清洗很快停止了,胡朝阳说:“很庆幸为老武汉留住了一点历史的包浆。”
武汉人对于这些老建筑的情感和喜爱,也让胡朝阳感触颇深,他和长江日报记者分享了一则画无影塔时的轶事。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孩子现场看画,其中一个小孩子问妈妈:无影塔应该我们看不见呀,为什么我们能看见呢?另一个孩子妙答:我们能看见是因为我们家住在附近,是无影塔的亲戚。
在胡朝阳眼里,武汉人对于这些老建筑的感情朴素而真实。他画画的过程中,经常有热心的市民送茶送水果,请吃饭,“经常一回头,发现画画的箱子旁边,多了吃的喝的”。(长江日报融媒体记者周满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