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农村水利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改革开放40年湖北农村水利工作回顾

2018-11-30 15:32:40|来源:湖北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葛宁远

(文末有摘要)【不忘初心将改革进行到底】【湖北巨变】农村水利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改革开放40年湖北农村水利工作回顾

图为:“华夏第一渠”白起渠(长渠)仍滋润良田30万亩,2018年8月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近年来,湖北省农村水利工作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富美这一主攻方向,全面激活农村水利改革创新动力,加快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和水生态治理体系,着力提升湖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水资源节约利用能力,农村水利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文末有摘要)【不忘初心将改革进行到底】【湖北巨变】农村水利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改革开放40年湖北农村水利工作回顾

图为:宜昌市夷陵区东风渠灌区普溪河新旧渡槽如“玉带长龙”,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农田水利建设发力 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湖北省成为遭受洪旱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之前,湖北省农田水利因受当时经济、技术条件限制,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农田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偏低,80%以上的农田只能“靠天吃饭”“望天而收”。

  为解决这一难题,湖北省委、省政府始终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夯实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各地坚持高位推进、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因地制宜,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组织、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持之以恒抓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针对历年来水旱灾难暴露出的水利基础薄弱环节,湖北省委、省政府持续开展了以灾后重建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大建设,通过安排财政预算、整合涉农资金、运用地方债券、引导社会投入等途径,列入国家172个重大节水供水项目的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一大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新建水源工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相继建成。“十二五”以来,湖北省年均完成投资近400亿元,完成土石方近11亿立方米、投放机械700多万台套,水利基础保障能力迈上新台阶。

  经过40年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农田水利大修复、大补充、大完善、大建设,湖北省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湖北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667.24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以占全国2.55%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国3.99%的粮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不可估量的突出贡献。

(文末有摘要)【不忘初心将改革进行到底】【湖北巨变】农村水利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改革开放40年湖北农村水利工作回顾

图为:湖北省新增的12个重点泵站之一——沙洋县马良泵站建设现场。

  灌排设施提质增效 农田灌排体系初步形成

  为适应农业产业结构由单一粮食经济向农林牧渔全面发展转变,农业布局结构由小而全向板块经济、规模经济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由工农分割向产业化、一体化转变的新形势,农村水利抓抢国家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以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大中型骨干为主、小微为辅,灌排自如的农田灌溉、排涝体系。

  大中型灌区建设长足发展。紧紧围绕服务现代农业、服务生态环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力加强大中型灌区继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尤其是2000年以来,湖北省112处大中型灌区纳入国家计划实施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灌区骨干工程建设投资规模过百亿元,改造配套骨干渠系建筑物1.4万余处(座),整治骨干渠道1.3万余公里,新增、改善、恢复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以上。“十三五”以来,湖北省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大力推行高效节水灌溉,新增高效节水面积超过110多万亩,为农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中型排涝泵站成效显著。积极发展电力排灌泵站升级改造,湖北省已累计改造大型泵站85处、389座、2638台套、总装机81.73万千瓦,改善灌溉面积482万亩、排涝面积2415万亩。更新改造后的泵站,不仅提高了安全运行的可靠性,而且工程完好率、设备完好率、安全运行率均达到90%以上,农田防洪标准由原来的3年至5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以上。

  小农水工程效益明显。针对农田水利工程点多面广、微小分散和多龙治水、标准偏低、重数量不重质量等问题,2010年湖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湖北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目标任务、投入政策和建管机制。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湖北省委决定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湖北省共整治塘堰20万口以上,掀起了“挖万塘、兴水利”热潮,并带动了农村塘堰及其他小型水利设施的整治与建设。近年来,湖北省中央和省级财政先后安排小型农田水利年度项目近850个,投入资金超150亿元,呈现了农业县市项目全覆盖、“五小”水利齐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了从偏重出工人数、搞人海战术向量力适度、注重实效转变;从注重完成土石方数量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抗灾减灾能力转变;从片面追求完成工程数量、增加灌溉面积向注重内涵挖潜、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工程质量转变。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得到有效解决。

(文末有摘要)【不忘初心将改革进行到底】【湖北巨变】农村水利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改革开放40年湖北农村水利工作回顾

图为:荆州市荆州区弥市镇节水灌溉助力湖北高质量发展。

  加快深化改革步伐推进农村水利治理现代化

  做好“加”“减”“乘”“除”法,将全面深化农村水利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着力构建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强力推进农村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简政放权,为农村水利工程做“减法”。在规范建设程序的基础上,按照中央“放管服”改革精神,将100万亩以下大型灌区的初步设计审批、质量监管、招投标、验收,小农水项目县的方案审批、验收,中型灌区初步设计审批、验收等权限下放到市州林区,进一步简化了项目前期程序,缩短了周期,加快工程实施进度,充分调动了市州水利局监管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创新投入,为农村水利做“加法”。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010年,湖北省政府出台《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意见》,明确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对个人、农民用水者合作组织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自筹资金实施塘堰扩挖、渠道硬化、兴建或承包泵站等小型水利工程给予一定的补助。在增加省级财政的同时,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农村水利工程项目试点,并通过投资补助、财政贴息、价格机制、税费优惠等政策措施,激发了各方面积极性,促进了各方协同发力。另外,还出台《湖北省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维修管护购买社会力量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促进市县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实施方案,充分调动了社会参与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维修管护的积极性。

  盘活资产,为农村水利做“乘法”。为有效破解农村水利设施有人建、无人管的难题,湖北省将赋权于民、明权于法、还权于市场摆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2012年湖北省委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四个一”目标,一个工程有一份管护档案、一个管护主体、一份管护协议、一套管护机制。按照“四个一”目标,各地积极探索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和管护运行机制改革,省级选取江陵县、夷陵区、孝昌县、通城县和仙桃市等5个县市区为改革试点,通过改革,已初步形成了自建自管、受益户共管、参与式管理、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管理和政府以钱养事等较为成熟的建后管护模式。经过三年的改革攻坚,湖北省132.86万处小型水利工程明确了工程产权,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保姆”“管家”和“护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走上了良性运行轨道。

  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农业用水做“除法”。为解决农业用水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湖北省积极转变治水思路,从单一的工程措施节水向综合性节水转变,湖北省政府出台《湖北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各地大力开展田间水利计量设施建设,启动了农业初始水权分配工作,出台了政府指导价,部分县市初步建立了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农业用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注入绿色生态理念水利工程成亮丽风景

  将绿色、可持续作为农业用水、节水的重要抓手,着眼于既要解决大排大灌问题,又解决田间工程问题;既满足粮食生产用水要求,又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用水需求;既满足水量的供应,又注重水质的提升。把绿色、生态理念注入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既注重渠道、泵站工程实体自身的生态要素,又科学统筹工程在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中的水生态修复和服务绿色发展功能。

  用绿色理念引领工程建设。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首先将生态、绿色、环保理念贯穿始终,大力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将其作为湖北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评选表彰的重要条件,确保工程是生态的、绿色的、可持续的。借力河湖长制,在渠道、塘堰推广实施河湖长制,农田灌溉渠道和小型水源有了“管家婆”和“掌门人”,一大批过去想解决而未解决的水生态、水污染、水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灌区、泵站生态环境发生了可喜变化。

  服务城镇绿色发展。积极发挥工程在城镇化建设中的水生态修复和服务绿色发展功能,支持襄阳引丹、三道河灌区启动“百里生态丹渠”“绿满长渠”建设,将文化元素、地理特征和现代理念融入其中,建成了绿色生态旅游长廊;仙桃泽口、潜江兴隆等灌区,将城镇需要与园林建设相结合,提升了城市品味和居民生活品质,成为城镇化建设中的源头活水和绿色廊道。2018年襄阳长渠(白起渠)被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为湖北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一大批农村水利工程成为美丽湖北建设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