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森林植被恢复趋势向好
11月6日,2018年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在武汉举行,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56个植物园,14所科研院所以及8个国际国内学术组织和国家部委等110多家单位的380余名代表参加。
大会围绕“植物保育的技术与实践”“环境教育与生态旅游”“植物园规划设计与建设”“植物园新时代的新使命”四个主题,举办7场特邀大会报告、52场专题报告。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主任张全发研究员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三峡库区植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为例展示了植物园科学研究的意义。
50多年来,针对三峡库区植物多样性具有显著的丰富性、复杂性、特有性及古老性特点,以及三峡工程建设给库区植物多样性带来的影响,武汉植物园一直进行三峡库区植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研究。特别是近30年来,为使三峡工程对库区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武汉植物园分别在三峡库区宜昌大老岭、兴山龙门河、三峡植物园以及武汉植物园等地建立了较完善的三峡植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引种保育三峡库区维管植物共有3012种,重点收集三峡库区珍稀濒危与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植物182种。采取多途径多地点抢救性保护受三峡工程淹没影响较大的荷叶铁线蕨和疏花水柏枝,还成功保护了受三峡工程间接影响较大的库区特有植物川明参、宜昌黄杨、丰都车前和鄂西鼠李等。
三峡水库蓄水后两岸形成了水库消落区,武汉植物园针对消落区出现的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水土流失加重等生态问题,武汉植物园重点开展了三峡库区消落区植物对水淹胁迫的生理响应与适应性等耐淹机理研究,同时也开展了消落区生态修复示范工作。
“曾经库区群众生活中会砍伐植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生活能源选择更多样。”张全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的推进、库区生活能源结构的改善及城镇化人口的外迁,三峡库区森林植物恢复趋势向好。(湖北日报记者文俊、通讯员陈长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