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在武汉举行 为“病了的长江”开良方
11月3日,由农业农村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在武汉开幕。与长江生物资源保护有关的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代表等100余家单位的中外专家齐聚武汉“会诊”长江,研究保护长江生物资源具体措施,为“病了的长江”开出良方。同时,论坛向全社会进一步发出保护生命长江、建设生态文明的共同倡议。
长江水系生物多样性严重丧失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典型多样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类群。”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马建华介绍,长江珍稀特有物种数多,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长江是四大家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的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水生生物4300余种。流域内有白鱀豚、中华鲟、达氏鲟、白鲟、长江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圆口铜鱼、岩原鲤、长薄鳅等170余种为长江流域特有。
“然而,长江的水生态目前面临水利工程建设、江湖阻隔、酷捕滥捞、水污染、外来种入侵等威胁。”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瑜说,目前,长江水生生物衰退严重。
据介绍,“长江女神”白鱀豚于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淡水鱼之王”白鲟近十几年未见踪迹,“水中大熊猫”中华鲟每年到达长江的野生种群数量从20世纪70年的万余尾下降至不足百尾,“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的数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2700余头降至2017年的约1000头,曾有“长江三鲜”美誉的长江鲥鱼、刀鲚和河鲀的资源量严重枯竭,“四大家鱼”早期资源量下降超过90%。长江干流渔业的年捕捞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40多万吨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0万吨。
“长江大保护”要做好“共”字文章
治好“长江病”刻不容缓。与会专家纷纷表示,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修复长江水域生态环境,是一项涉及面广、系统性强的重大社会工程,要进一步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开拓思路,创新模式,采取流域性、综合性治理修复措施,狠抓执法监管,充分调动国内外和社会各界力量,着力推动长江生态资源实现永续发展。
“‘长江大保护’实施关键要做好‘共’字文章,在体制机制上打破‘壁垒’。”马建华表示,要实现共抓、共建、共管、共享,以符合和适应长江流域生态生境有机统一的规律与现实。
论坛上发布了《保护生命长江武汉宣言》和《保护长江生物资源 共建美丽生命长江倡议书》。向全社会发出倡议,积极参与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让生命长江再现水清岸绿、鱼跃争流的美好景象,留住诗意栖居的绿水青山,为中华民族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论坛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江省区市开展了一系列生态资源保护修复工作,初步构建了“政府主导、企业配合、全民参与、国际支持”的工作格局,水生生物资源快速下降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但当前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要求紧迫、任重道远。
本次论坛还围绕议题设4个分会场,分别为大河流域治理、澜沧江-湄公河资源养护国际合作机制、长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水生生物保护等,征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保护生命长江、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思路、新举措,推动形成“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强大合力。(人民网武汉周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