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行业人才严重短缺——专家在汉探讨解困之道
园林,被称为亚自然。作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供给领域,园林行业发展近年来可谓欣欣向荣。然而,行业繁盛的背后,是人才严重短缺的尴尬。
10月25日,“新时期园林行业发展与人才支撑”论坛在武汉举行,湖北省内外60余位业内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人士,汇聚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探讨园林行业人才培养,寻求破解之策。
需求“井喷”——
园林行业人才缺口大
“园林行业体量,是无限天花板的市场。”论坛上,广东棕榈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付强,如此评估园林行业繁盛的现状。
据他给出的数据,目前,全国园林行业的年产值有5500亿元,未来5年将达到8000亿元。
棕榈教育的母公司——棕榈生态城镇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生态园林行业的龙头企业。2010年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的棕榈生态,年产值超过50亿元。“巨大的行业体量,带来人才需求的井喷。”付强说,目前,全国风景园林类高职以上院校每年培养3.5万毕业生,仍供不应求。
湖北省园林行业的规模也不断壮大。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宋丛文教授介绍,2009年,湖北园林企业总数只有456家,到2017年增加到2011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从11家,增加到51家;上市企业从无到有,达到了6家。
据测算,湖北省现有大小园林企业2011家,每年需要毕业生超过4000人。而湖北省每年培养的园林专业毕业生只有2800人(本科近1000人,高职1800人),缺口不小。
问题还在于,在不到3000人的毕业生中,有40%左右的人因为待遇没有达到期望,选择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就业;有30%左右的人选择改行。宋丛文说,本来就缺口大,还流失严重,这导致湖北省园林企业“招不到想要的,聘不到想去的”。
破解供需矛盾——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如何破解企业“招不到想要的,聘不到想去的”?
宋丛文分析,一方面学校教育要加强与企业的衔接,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应强化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学生个性以及岗位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分类培养:在培养设计师的同时,更多地培养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
另一方面,园林企业要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校企对接,而是企业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宋丛文说,企业要破除重使用轻培养、重眼前轻成长的观念,提升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据介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尝试“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办花艺设计方向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均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该专业学生连续入选第44届、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并多次获得国家、省级比赛的大奖。
数据显示,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规模居中部地区高职院校第一,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6%,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
补齐人才培养短板——
“心修自然,强技养德”
棕榈教育总经理付强介绍,在棕榈生态公司50亿元年产值中,园林设计的产值只有4亿元左右,其它产值都为园林工程所创造;在员工中,一个本科毕业生入职时的待遇只有3500元,而一个成熟的技术工人每天的打工收入可达170元。
另据调查,60%的园林行业用人单位,可以接受专科及以下学历的人员。这说明在园林行业,技能人才的含金量更高,而园林专业的本科生,大多实践能力不足。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高翅教授认为,园林是创造美好生活的行业,因此,高层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要强化“心修自然,强技养德”。他说,从业人员自己心中有美好,才能创造更美好的自然;自己技艺精湛,才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高翅教授提出了园林人才培养的四个关键词:一是情趣;二是时代,要与新时代合拍;三是地域,要有湖北特色,能进行个性化、创造性转化;四是融合,企业与学校要融合。他说:“园林师应是能工巧匠,要具备工匠精神。”(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先宏 通讯员 程晓琼 赵欣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