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松滋掀起农村生态能源革命“蓝色火焰”重新点亮农民生活

2018-10-16 10:58:16|来源:湖北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曾被冷落10年的沼气,而今在松滋再度兴盛,掀起一场农村生态能源革命——“蓝色火焰”重新点亮农民生活

松滋掀起农村生态能源革命“蓝色火焰”重新点亮农民生活

图为:松滋农村居民又开始用沼气生火做饭。

  老农余元尧拧了一下沼气灶上的打火开关,“噗”的一声灶头上立即腾起蓝色火焰。“真好,真好!”他笑着念叨。

  10月12日,在松滋市南海镇拉家渡村,时隔10年,余元尧家再次用上了沼气。对于沼气,余元尧再熟悉不过。以前,他是自己生产沼气自己用,现在,他接通的是附近沼气集中供气站的气。

  近半个世纪以来,余元尧见证了沼气在松滋农村的大起大落。如今,被冷落长达10年后,沼气再度归来,点燃千家万户的灶台。它的背后,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农村生态能源革命。

  曾经沼气红极一时

  10月初,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辗转找到85岁的李传美老人,他是松滋沼气能源“第一人”。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李传美“追花期”到巫山等地养蜂,发现当地有农户用猪粪发酵产生的气体生火做饭,这是他第一次见识“沼气”。回来后,他开始“土法上马”打沼气池。

  “没有水泥,就用石灰、煤渣和土混合的‘三合土’。”李传美回忆,1969年,终于打出了第一口池子。沼气产生后,用塑料管引出来,才发现没灶,用不了。后来,他找了一块红砖,在中间钻了个拐弯的孔,因陋就简做成了“沼气灶”。

  李传美说,第一口池子打得太不专业,基本没派上用场。直到1972年,才建成了“能用”的沼气池。邻居过来串门,发现李传美在用沼气烧水,不到10分钟水就开了,水壶还白净白净的。当时的农户都是用柴火烧水,不仅时间长,水壶也被熏得黑乎乎。在缺柴少电的松滋农村,沼气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从此,李传美的命运发生了大转折,村民们纷纷邀请“李师傅”打沼气池。后来,李传美之子李家宝子承父业,组建了专业沼气施工队。他们3天就能打好一口池,订单多到要排号。

  高峰时,松滋农村沼气用户超过10万户,跻身湖北省沼气普及率和利用率最高县市。松滋市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杨书红感慨:“几乎是家家点火、户户冒烟。”

  命运跌宕突遭“冰封”

  一户一池,生火照明,肥田种地。有着如此完美的模式,沼气似乎会在松滋农村永久兴盛下去。

  正当人们对沼气能源看好之时,突然出现了变局。李家宝介绍,进入新世纪,打工潮人群持续扩大,农村青壮劳力纷纷外出务工,家中老人无力打理沼气池。加上生猪养殖模式转变,由散养转向规模化养殖。农户不养猪了,就没了猪粪,沼气池断了料。

  曾经备受热捧的沼气,突然被冷落,几近“冰封”。10年前,余元尧老人家停用了沼气。李家宝的沼气施工队停摆了。在松滋农村,随处可见废弃的沼气池。作为沼气能源全国先进县的松滋,一时格外尴尬。

  随后,松滋探索发展“大型养殖场+沼气工程”模式。松滋市洁源沼气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杰介绍,就是沼气工程追着大型养殖场跑,与养殖场形成捆绑关系。

  “沼气工程依赖单个养殖场,十分被动,养殖场规模扩大,粪料多到‘吃不下’,养殖场缩小规模,又会‘吃不饱’。”黄杰说,“另一个重要问题,养殖基地多数选址偏远,很难找到适合供气的用户,效益大打折扣,难以持续。”

  解除“捆绑”迎新生

  畜禽粪污污染,是农村生态环境不能承受之重。沼气遭弃,不仅是能源问题,更事关生态环境大局。

  出路在哪里?杨书红认为,唯有适应新形势,才能让沼气能源起死回生。

  沼气工程与农户、养殖场捆绑行不通,沼气原料与畜禽粪污捆绑也行不通。松滋农村能源部门另辟蹊径——解除“两个捆绑”,打破“一户一池”、养殖场配套沼气工程的传统模式,在新农村居民点建设适度规模的沼气集中供气站,把周边沼气原料收集运输过来使用。一方面,他们解除沼气与农户、养殖场的捆绑;另一方面,解除沼气与畜禽粪污的捆绑,扩大沼气原料选择范围,将农作物秸秆和蔬菜尾菜纳入,确保在养殖周期波动、畜禽粪污供应不畅时,也能稳定产气。“以前我们建沼气工程,是以‘畜’定沼,根据畜禽养殖地点和数量来确定沼气工程的选址与规模。”杨书红说,“现在,我们瞄准需求端,以‘户’定沼,视农户用能需求来配建沼气工程。”

  近年来,松滋开始在新农村示范小区、村落兴建沼气集中供气站,新一轮农村能源利用改革成功破题。业主承建、专业管护、市场运营,沼气集中供气的“松滋模式”,开湖北省先河。

  一场农村生态能源革命

  松滋南海镇拉家渡村沼气集中供气站,8个发酵池建在地下,两个高大的绿色贮气柜立在地面,全程智能控制,站内整洁卫生,没有一丝异味。

  该供气站运营主体是松滋市洁源沼气专业合作社。黄杰介绍,气站与周边10公里范围内各类畜禽养殖场、生态农业基地分别签订原料、沼肥供销合同。沼气以每立方米2元的价格经管道供给周边320多户农户,大幅低于液化天然气,农户抢着要通气。年产2700余吨沼肥,以30元每吨的价格销售给生态农业基地。

  从粪污集中处理,到小区集中供气,再到沼肥反哺种植,农业废弃物被“吃干榨净”,形成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完美闭环。

  在松滋,像洁源这样的沼气专业市场经营主体已达6家。目前,松滋已建中小型沼气工程191处,小区沼气集中供气工程20处,年产沼气总量达500万立方米。在众多市场主体推动下,沉寂已久的沼气能源成功“复出”,以全新形态走进千家万户,掀起了一场农村生态能源革命。

  “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松滋这些年的探索实践,与中央提出的‘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解决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的要求完全契合!”杨书红兴奋地说,“这更加坚定了我们推进农村生态能源革命的信心和决心。”(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磊 通讯员 廖义华 肖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