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变成丰产田——荆门屈家岭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金秋十月,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袁家湾水库冲下的40余亩水稻叶青籽黄。收割、晒谷……稻谷颗粒饱满。通过两年治理,这片因养殖污染而多年无人问津的“鸡肋”变成丰产田,这是屈家岭大力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带来的可喜变化。“俗话说,谷倒一把糠,以前猪粪直排导致土壤氮、磷元素含量超标,田里的水稻倒伏,导致严重减产,现在好生态带来好收成。”王家榜队支部书记朱国平喜上眉梢。
屈家岭是中国农谷核心区,1963年被湖北省政府指定为首批供港活猪基地。截至2016年底,屈家岭生猪饲养量26.9万头,223平方公里辖区内分布着大小211家猪场,其中万头以上规模6家。过去由于畜禽养殖无序发展,养殖场分布不合理,屈家岭多处畜禽养殖废水造成污染,导致主要河流水质严重超标,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部分河流段面飘浮着生猪排泄物,居民不得不紧闭门窗。”易家岭办事处工作人员贺清平说,2016年,域内青木垱河被列为省、市突出环境问题重点整治对象,一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战役打响,按照“禁关限养、适度规模”的总体思路,屈家岭划分养殖“三区”,合理调整养殖业区域布局,深入推进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关停、限养区和适养区养殖污染治理、河道清淤、封堵排污口、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程建设,实现达标排放,全力筑牢汉北河生态安全屏障。
2018年开始,屈家岭对158家养殖场开展排污整治,采取“整治达标一批、行政处罚一批、关停取缔一批、司法移交一批”“一场一策”,从根本上解决畜禽养殖场污染问题。从2016年至2017年,屈家岭关闭、拆除禁养区91家猪场。韩用安的5000头养殖规模的猪场成为屈家岭首批关停的养殖场之一。目前,猪舍已拆除,原址上移栽的各类绿化苗木长势喜人,从养殖业到种植业,韩用安开始转型发展。
屈家岭在限养区和适养区引导养殖场提升环保设施,全面推行“沼气利用”“贮粪发酵”“生物发酵零排放”等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五三陈湾畜牧有限责任公司是湖北省首批活猪出口基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养殖场现场看到,猪粪无害化处理产生沼气,沼气用于发电为猪舍取暖、为机器提供电力,变废为宝。该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建HOPE塑料膜沼气池,使废水排放达标。
屈家岭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严惩偷排漏排等违法违规行为,重点加强对沿河排污口、向河道倾倒畜禽粪便等重点部位、薄弱环节的整治。目前,屈家岭管理区畜禽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6%以上,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72%以上。
9月28日傍晚,紧邻城区的高湖河畔,居民正在河岸上散步,晚风吹来,田野清香。青木垱河、高湖河、石龙干渠两岸居民发现,昔日臭不可闻的河水正逐渐变清,消失数年的鱼儿又出现在河水中,水清岸绿的景色正在重现。
2016年,屈家岭管理区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氨氮、总磷、高锰酸盐等指标平均超标2.67倍、2.36倍、0.23倍,2017年平均超标2.45倍、1.41倍、0.14倍。2018年5月至9月,考核断面水质已达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水质标准,高锰酸盐指数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氨氮超标0.87倍,总磷超标0.65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通讯员 梁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