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湖北首批脱贫摘帽县区启示:产业扶贫 夯实脱贫之基

2018-09-26 11:06:42|来源:湖北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赵佳雯

  您知道,红安、神农架与远安三县区的贫困帽子,戴了多长时间吗?

  1994年,国务院作出“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决定,红安、神农架林区被列入全国592个重点贫困县(市)名单。

  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红安、神农架林区再次被纳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名录。

  作为湖北省定贫困县,远安县2015年被正式列入全省37个贫困县名单之中。

  湖北省扶贫办一位负责人说:“从1994年算起,红安、神农架的‘国定贫困县’帽子已经戴了24年,而远安县‘省定贫困县’的帽子戴了3年多。”

  如何甩掉穷帽子?3年来,3县区党委政府举非常之力,精准施策,致力于产业扶贫,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率先实现了脱贫摘帽。

  另辟蹊径,送走“富饶的贫困”

  神农架林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1.1%,是一座绿色宝库。然而,这里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树不能砍,有药不能挖,有兽不能打,有矿不能采,有水不能发电”,产业扶贫大大受限,贫困群众增收与就业的门路相对狭窄。

  林区扶贫办主任吴海波说:“我们这里的贫困,是‘富饶的贫困’。”

  如何摆脱这“富饶的贫困”?必须创新思路,另辟蹊径。

  神农架避暑游客多。林区干部群众发现,许多游客临走时,都要带上几罐当地的“土蜂蜜”。原来,神农架特有的中蜂蜜,采百花而酿,一年只割两次,产量低、营养价值高,供不应求。

  这就是值得开发的商机呀!林区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中蜂保护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推动中蜂蜜产业扶贫。

  邹万明,木鱼镇潮水河村2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养过30年蜜蜂,但规模小,技术不过硬,靠天收。前几年,他家里两人因大病手术,负债15万元。2014年,他在精准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改进技术,50箱蜂当年割1000斤蜜,收入10万余元。2015年,他扩大规模,加了30箱,收入15万元。2016年,他再加35箱,蜂箱达到115个,一年割2000多斤蜜,卖了20多万元。如今,他已还清所有欠债,还盖起一栋两层小楼。“目前,神农架林区中蜂已达4万群,蜂蜜产量300吨,产值超过4200万元。”林区中蜂产业办主任宋崇保告诉记者。

  一只小蜜蜂,就是一双脱贫的翅膀。神农架充分利用漫山遍野的天然蜜源,大力发展中蜂产业,现已形成“村村有养殖、户户有规模、蜂蜜品质高”的集约态势。该区宋洛乡饲养中蜂1万多群,捧回“中华蜜蜂之乡”的金字招牌。

  与此同时,该区还开出“林下种药”“冷水养鱼”等产业扶贫药方,不砍一棵树,不污染一滴水,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与精准脱贫共赢。

  3年来,神农架探索发展林下经济,林下产业蓬勃发展。2014年脱贫885户2563人,2015年脱贫861户2885人,2016年脱贫2231户6930人,2017年脱贫1463户3294人。截至2017年底,全区仅剩未脱贫人口148户456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91%。

  金鸡报晓,破解产业与就业难题

  革命老区红安县人口稠密,资源匮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高达11万之多,产业与就业问题相对突出。

  红安县扶贫办主任姚福祥认为,送穷神,甩贫帽,必须对症下药,勇于破解难题。

  2017年,红安县通过国家扶贫办引进德青源公司金鸡产业扶贫项目,利用区位优势和优质蛋鸡资源,引进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订单农业”于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共同打造集种植、养殖、沼气、饲料和食品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蛋鸡产业园,通过土地流转、租金支付、参股分红、就业扶贫等多种形式实行产业扶贫。

  金鸡报晓。2018年1月16日,金鸡产业扶贫项目顺利投产,第一批54000只商品蛋鸡进栏,很快实现产业扶贫“开门红”。

  红安德青源公司总经理吕帅告诉记者:“金鸡项目总投资4.25亿元,在太平桥镇、八里湾镇、红安新型产业园分别建成鸡养殖和加工区,年产值5亿元,年纳税4000万元,可带动1万人长效脱贫。”

  红安县明确提出:确保每户贫困户有2个以上收入来源。3年来,该县已成功引进农业项目155个,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20多个,带动数万户贫困户脱贫,户均增收8000元。由于大多数贫困户发展产业能力较弱,该县一方面争取和用足国家政策,为贫困户创造被动收入,同时通过奖补等方式,鼓励贫困户主动增收。

  华河镇陈河村二组贫困户胡荣朋今年60岁,身体不好,是家里唯一劳动力。如今,通过建光伏发电站,每年固定收入4000元,整合扶贫资金入股企业,每年又可分红4000元,流转5亩土地,每年收流转费1500元,三项收入加起来就有9500元;六组贫困户胡家元身有残疾,家里也有光伏发电的收入4000元,但他年轻一些,主动发展养殖业,养4头牛每头可获政府补贴2000元,50只羊每只可获补贴300元。

  统计显示,红安产业扶贫人数占贫困人口94.5%,集中建村级光伏发电站267个,覆盖96个贫困村17648户。兑现奖补资金1.4亿元,支持1.8万户贫困户发展种养业。截至2017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已由2014年的11.28万人减至323人,贫困发生率由20.92%降至0.06%。

  特色产业,跑出脱贫“加速度”

  要致富,先要找对路。

  面对山大人稀、地质复杂、产业规模小、产品竞争力不强的县情,远安县因地制宜,全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

  远安是“中国香菇之乡”,香菇规模、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搞产业扶贫,该县决定“请香菇来帮忙”。

  在宜昌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领下,全县香菇产业成为支撑农民收入的第一大产业,全县近万户农民依靠香菇致富。2016年,大自然公司达到年产香菇菌棒2000万袋、工厂化种植日产香菇20万袋、香菇深加工年产1500吨、4000立方米冷库循环存储鲜菇10000余吨的规模,年销售收入1.1亿元,产品畅销国内外。

  2008年,一场暴雨将茅坪场镇老观村龙桂英家的老房子冲垮。6年后,不幸再次降临在这个家庭,老伴查出胃癌,次年去世,家里欠下好几万元债。龙桂英跟小儿子相依为命,过着艰难的日子。

  勤劳的龙桂英不服输,下决心要靠种植香菇摆脱贫困,可难在没有资金。

  2017年,大自然公司将龙桂英确定为帮扶对象。公司免费为她提供8000袋菌棒、420公斤麸皮、65公斤菌种,帮她发展袋料香菇。当年,龙桂英年底增收1.4万元,顺利脱贫。

  和龙桂英一样幸运的还有129个这样的贫困户,他们从此与小香菇结缘。公司为每户按人均3000袋免费提供菌棒菌种及其他辅助材料,给予人均500元帮扶资金,共帮扶菌袋6750公斤、麸皮27600公斤、资金14.3万元。

  按照扶贫协议,大自然公司吸纳入社贫困户为合作社社员,生产出来的香菇由合作社统一实行订单收购,与贫困户签订保底销售合同,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进行产品回收。2017年,公司累计为贫困户销售香菇150吨、蔬菜20吨,销售收入达10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小香菇”也成为远安脱贫攻坚战中的“大功臣”。

  3年来,远安县通过“一主三特”的产业布局,以“一村一品”专业村、重点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载体,全县5680户贫困户依靠特色产业摘掉了穷帽。(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黎海滨 孟静 通讯员王欣 李绍伦 温宜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