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健康科普流行起来——武汉大医生写起小科普
9月25日晚9点,协和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张波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稍作休息,便打开电脑写起文章,直至凌晨1时。
张波所写并非科研论文,而是科普文章。2017年至今,他完成了27篇科普文章,发表于其微信公众号“骨科疾病防治与康复”。在7月首届百强医院优秀健康科普作品展播上,张波获得了中国健康科普优秀医生的荣誉。
在武汉,像张波这样热衷于科普的医生越来越多。据多家医院介绍,2018年来各家医院积极投身科普的医生从数十位至百位不等,一改过去“大医生不写小科普”的局面。
由于临床科研占据了医生主要的精力,做科普多凭的是医生的公益心和个人兴趣。记者近日走访了数位科普医生。
临床需要催热科普
协和医院骨科骨关节专科每天接诊大量全国各地的患者。
张波在接诊中发现,腰痛、椎间盘突出、关节炎、颈椎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占80%。患者对于同一种疾病都有共性问题,也存在相同的误区。医生总是需要反复解释发病原因、交待注意事项和康复办法,口头交待患者也很难记住,工作效率低下。于是,张波把临床上最常见、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写下来,汇集成册发给患者,“小册子就是科普的雏形”。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张波转战微信。在其公众号上,每种常见病的成因、相应症状、治疗策略、注意事项和常见误区均有涉及。为便于患者理解,他还自绘漫画、自拍图片,甚至贴心地附上就诊须知。“更全面的内容、更广泛地传播,响应健康中国号召,真正实现未病先治。”张波说。
近年来,一些自媒体营销号打着科普大旗行兜售之实,令读者难辨真伪。同济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乌剑利坦言,在网站和手机上浏览信息时,常见部分私立医院在疾病介绍和防治的文章中灌输错误的健康观念,引导患者过度治疗或错误治疗,于是他写下《宫颈癌祸首HPV的独白》等科普文章。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程才曾发文《洛克菲勒做过6次心脏移植?谣言》,从谣言来源、器官移植供体分配制度等方面为大众科普,告诉读者洛克菲勒再有权有势,也不可能得到6次宝贵的心脏供体。
科普流行惠及医患
医生写科普,得到很多意料之内和意料之外的收获。
微博大V、协和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蔡开琳曾在微博上大力呼吁,常规体检并不能筛查癌症,45岁以上人群应结合一些症状,选择性的补充胃镜肠镜检查。一位每年定期体检的70岁的老人看到文章,自行增加了肠镜检查,结果查出了肠道肿瘤,专程找到蔡开琳表示感谢。
一位79岁患有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婆婆,在武汉多家医院治疗无效后,无意中听到了张波的讲座,专程请张波治疗。张波只是按照基本的治疗方案,重点帮助婆婆调整心态、接受骨刺,婆婆的病痛大有缓解。今年腊八节,婆婆在归元寺排队为张波买了碗腊八粥,在医院电梯高峰时等候了40分钟,将粥送给张波。
张波说,科普建立起医患之间的信任,让病人的依从性更好,疗效自然提升,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有人说,医生写科普误了主业,得不偿失,可张波觉得“恰恰相反”。自写科普以来,张波个人门诊量从2017年的3623人次猛增至今年的6410人次,“积累了更多的病例”。由于科普受众更广,张波需要查阅权威资料、严谨表述,反而提升了业务综合能力。长期的科普写作,他已形成科普思维,在与患者讲解病情时用语浅显易懂,患者满意度提升。
“新老搭配”激活科普
科普虽好,可在医生中普及并不容易。
在国外,很多医学大家也是科普作家。例如哈佛医学院教授、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所写的《最好的告别》,传递出姑息治疗的新思路。世界最著名的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杂志创立之初,就秉持科普色彩,直到今日,很多非专业读者仍醉心其趣味性和准确性。
协和医院党委宣传部部长王继亮说,并非人人都能写好科普。医学语言专业晦涩,如何深入浅出讲明医学知识要符合传播规律。有些大专家学识渊博且有科普热情与良苦用心,但因为用语太过专业,传播效果有时不佳;年轻医生熟悉互联网传播特点,但专业的深度有时候略显不足,科普文章传达的专业性有时不够精准或全面。协和医院对此采用“新老搭配”的方法,科普文章须经资深专家审核后才于官微发布。该院还对临床科室逐步进行科普技能培训,以鼓励和帮助临床医师创作出高质量的优秀医学科普作品,更好的惠及大众。
事实证明,这样的科普传播效果理想。据统计,该院官微自今年推出“协和慕课”科普专栏以来,关注人群提升了近20万。医生的投稿数量和单篇科普文的点击量都比过去翻番。
王继亮说,在大健康时代,我们就是要让科普流行起来。医生不仅是治疗疾病,也要传播健康知识,提升大众的健康水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余瑾毅通讯员聂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