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武汉青菱街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谭伟:为社区居民量体裁“医”

2018-09-13 14:29:39|来源:湖北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赵佳雯

  学思践悟

  健康中国,意味几何?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国家长远发展为基点,以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吹响了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号角。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百姓身边的医疗机构,肩负着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医疗需求的重任。同时,作为国家医疗体系的“神经末梢”,还被赋予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一系列职责。

  7年时间,从就诊患者寥寥可数,到年均40万人次的门诊量,从“看病即开药”的校医院,到拥有两家二级医院、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集团,武汉市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成为辖区居民看病的首选。对此,中心主任谭伟深有感触地表示,提升自身医疗服务水平,为社区居民量体裁“医”,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实现“病有所医”。

  诊疗达标,基层首诊才能“接得住”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卫生院调研时指出,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均等化愿望十分迫切。像大城市的一些大医院,始终处于“战时状态”,人满为患,要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没有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就流于形式。”

  我曾在上海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一家小小的社区医院,年均过百万人次的诊疗量,其用药、诊疗等都是按标准执行,“小病社区处理、疑难重症上转”的机制运转得十分顺利,辖区居民不必为头疼脑热而舍近求远……

  当前,许多基层医疗机构“重公卫、轻诊疗”,基层首诊“腰板”不硬,百姓在家门口看不了病,只能涌向大医院。事实上,在基层,诊疗和公共卫生同等重要,只有诊疗跟得上,才能对接社会居民的需求,提供医防融合、综合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要想“接得住”,硬件是基础。2014年,我们社区医院升级为二级综合医院,设有妇产科、口腔科、儿科等20多个科室;迷你式急救室,急救床、心电监护、除颤仪等设备设施俱全;康复中心引进先进的肢体训练器械和脑神经刺激设备,体检中心可完成彩超、CT、心电图等全套体检,层流手术室可进行阑尾切除、胃肠镜等小手术。今年,医院还添置了移动体检车,直接开到社区,居民不用跑路就能享受基本体检。

  人才是资源。我记得,2011年医院招聘53名医务人员,结果走了39人。后来,通过建立现代医院的管理体系,不仅有效遏制了人才外流,还招聘医护人员456名。其中,享受政府津贴专家1名,主任医师、教授6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43名,医学博士、硕士64名,我们还能引进三甲医院学科带头人。

  渠道是关键。既是分级诊疗,层级之间是否畅通至关重要。有些社区医生,常说“我这儿看不了,去大医院吧”,至于病人去哪儿、找谁,却事不关己。这几年,我们医院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畅通双向转诊、会诊、专家预约门诊通道,还借助远程会诊帮助患者找到大医生。

  质量第一,家庭医生才能“真签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把健康“守门人”制度建立起来,是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的治本之策,也是一条重要国际经验。这里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个突破口。

  前不久,武汉市“电视问政”曝光了家庭医生签约弄虚作假、居民“被签约”的现象。不少社区只顾完成签约指标,不监督签约质量和签约后的服务,造成“被签约”居民压根不知道自己的家庭医生是谁,更谈不上得到有效的服务。

  早年,我发现我们中心的签约率也存在“水分”。不少签约居民早就搬离辖区,或电话号码已成空号,健康档案根本是“死档案”,毫无意义。当时号称“5000多人签约”,此后被推倒重来。

  我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我们要做的,是真实的、高质量的签约服务,走“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只能糊弄一时,糊弄不了一辈子。

  现在,我们更看重家庭医生签约的“质”,而不是“量”。针对不同的签约人群,中心推出不同的“项目包”,进行个性化签约服务。组建22个家庭医生团队,每个团队由全科医生、公卫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药师等组成,“网格化”服务辖区的所有社区,每个楼栋都挂有“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公示牌”,家庭医生和责任护士是谁,电话号码是多少,提供哪些医院服务,居民一清二楚。

  2018年上半年,中心专门成立质控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治疗、随访、慢病管理等多个环节进行监督。以月度为单位,各团队负责人对本团队的业务进行质量自查并上报后,质控科依照核查方案,对团队自查结果以10%的比例进行抽样核查。

  如今,辖区居民达14万多人,签约覆盖率超30%,慢性病、残疾人、孕妇以及0岁-6岁儿童、精神病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0%。我敢说,这个数字是经得住检验的。

  体系保障,医养结合才能“除痛点”

  2016年,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基层全科医生贴近群众、贴近家庭、贴近基层的优势,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要坚持医养结合,逐步建立长期护理制度,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使老年人更健康快乐。”

  长久以来,我国基本处于“医养分离”状态。按照未来老龄化趋势,医养融合的养老新模式非常紧迫。而社区将是解决医养结合的重要依托,做好社区医养结合保障体系,更便于将老年化问题的关口前移。

  我们新建的武汉德康老年病医院落户在洪山区社会福利院。2018年2月,福利院入住80多位老人,每天差不多有4位老人需要进医院。福利院非常支持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一期1000张床位,给了我们200张。

  医院共8层,除了门诊、体检等楼层外,其余5层楼都是住院部。我们配备了140余名医护人员,给每层楼定“责任医生”“责任护士”,要求每天巡视、查房不少于3次。试营业期间,3位高龄老人接连突发急重症,一位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一位心衰,一位心梗。尽管这是大病,但因我们发现及时,老人们被直接送进大医院的导管室、ICU,最后都安然无恙。

  楼上养老,楼下看病,我们把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共同为老人提供医疗康复保健、生活照护、精神文化等全方位服务。

  8月底,医院面向社会开业,周边十几个社区将彻底告别“方圆几公里无医疗机构”的困窘。连日来,我一直在走访这些社区,摸清居家养老的医疗诉求,与家庭、社区建立起良好沟通协调机制。

  未来养老模式要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今后,我们还要提高医护团队服务能力,建立以疾病预防为导向的保健责任制度,解除社区老人后顾之忧。(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秦添龙 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