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敢为天下先 建筑鄂军创造“深圳速度”

2018-09-10 09:10:44|来源:湖北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赵佳雯

敢为天下先 建筑鄂军创造“深圳速度”

图为:当年深圳国贸大厦封顶场景。(资料照片)

  在鳞次栉比的楼群里,53层的深圳国贸大厦已经不算“高个”,但依然是深圳接待国内外游客的重要景点。

  它曾是“深圳经济特区的窗口”,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它是一个传奇,是一个神话。

  改革开放初期,它创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神话”,诞生了震惊中外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当年参与缔造“深圳速度”的湖北建设者、时任中建三局副局长兼一公司经理的张恩沛如今已89岁高龄。而参与建设的“四顶红帽子”,也白发苍苍。

  一个建筑市场的“外来者”是如何承接深圳国贸大厦工程,创造“深圳速度”的?8月20日下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赶赴深圳,探寻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鱼”和“熊掌”,艰难的抉择

  1981年,总部还在湖北荆门的中建三局一公司手头的项目全部收尾。彼时,国家已不再给建筑企业“派活了”。时任中建三局副局长的张恩沛不得不“找米下锅,自谋生路”。

  此时,传来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消息。来不及等到上级领导的批准,张恩沛挤上了南下的列车。

  来到深圳,张恩沛立刻被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所震撼,做出了在深圳发展的决定。尾随他来的13人先遣队里,就有后来担任国贸工地现场负责人的王毓刚。

  已安家湖北的王毓刚接到指令,二话不说,带上简单的行李毅然南下。“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战斗着奔向前方。”

  王毓刚清楚地记得,1982年正月初四,他们在深圳市工人文化宫旁的一间房间住下后,就到处找项目。白天,他们舍不得坐公共汽车,就步行。晚上,交流所思所得。

  功夫不负有心人。揽到的第一个项目,是一个六层楼的医院门诊部。临时搭建的工棚没有电,晚上黑乎乎的,对岸就是灯火辉煌的香港。“借着对岸的光,我看到了深圳的希望。”王毓刚回忆。

  很快,“希望”就猝不及防地来了。

  深圳市人民南路与嘉宾路交汇处的一片沼泽地上,深圳市政府开始筹建国贸大厦——建一座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数得上的标志性建筑,向世界昭示中国改革的决心。

  此时,中建三局已在建设金城大厦。在金城大厦和国贸大厦之间,张恩沛只能选一个。然而,即使是舍弃了金城项目,少赚几百万不说,中建三局未必能中标国贸项目。大多数人提出,应该选金城。金城大厦是外汇工程,地下基础又搞完了,嘴边的鸭子,怎么能让它飞走呢?业主说:继续干金城,每平方米再加30元港币!

  国贸,可能的辉煌;金城,则是唾手可得的眼前利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张恩沛决定“赌”一把,转入国贸大厦的角逐。“国贸大厦当时确实看不到利润,但这可是改革开放的象征,产生的社会效益无法估量。”

  喜讯传来了——1983年,中建三局中标深圳国贸主体工程。

  “如果失败,我们愿意坐牢”

  工地上有四个年轻人,36岁施工指挥王毓刚、39岁副指挥厉复兴、40岁总工程师俞飞熊、26岁滑模主管罗君东。由于这4人总戴着红色安全帽,故被亲切地称为缔造“深圳速度”“四顶红帽子”。大家在一起日夜攻关,个个眼含血丝。

  当时,采用传统方式造楼行不通。

  香港建了合和中心,66层高,主体施工是三天一层。“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难道做不到?”面对业主的“将军”,中建三局的建设者们只能创新。

  采用传统方式,且不说搭起来的脚手架数千吨,工期很长。借鉴此前造粮仓、烟囱的“滑模工艺”,他们提出上滑模工艺。

  所谓滑模,就是先用钢结构搭建模板,再往里浇灌水泥,等到水泥大体凝固,再往上提升模板。这种方式快,但如此大面积的滑模施工国内尚无先例。对于这座高53层,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高出地面达150米的建筑来说,滑模施工无先例可以借鉴。

  第一次试滑、第二次试滑、第三次试滑实验,均以失败告终。

  大家没日没夜地总结失败教训,经过一次次技术实验,终于找到了“病症”:物料质量跟不上。

  张恩沛再一次来到现场。在简陋的会议室,“四顶红帽子”齐刷刷地站在他的面前,以慷慨赴死的决心望向这个他们敬爱的领导。

  “你们确定要再试一次?”

  “四顶红帽子”齐声回答:“要!”俞飞熊甚至承诺,“如果再次失败,我愿意去坐牢。”

  但是,购买5万元以上设备要经过漫长审批还可能不被批准,怎么办?工期临近,张恩沛大胆决定,个人名义做担保,用外汇券从香港贷款购买了十几台国外设备。张恩沛的这次冒险,使他在后来受到有关部门的审查。

  有了过硬的装备,大家心里有了底。1983年9月18日,第四次滑模正式开始,在1600多双眼睛的注视下,滑模缓缓提升。“成功了!混凝土墙面又平又光!”瞬间现场哭声、笑声、欢呼声交织一片,“四顶红帽子”相拥而泣。

  自此,滑模施工进入快车道。从最初7天一层,提升到6天一层、5天一层、4天一层,最快的记录是2天半一层。从第31层起,速度稳定保持在3天一层。“深圳速度”由此诞生!

  当时,深圳市建委的领导还不相信:这么快的速度,怎么可能?当他看到现场有条不紊的操作时,他说,我服了!

  “奖金不封顶,大楼快封顶”

  要速度,更要质量。

  一次,王毓刚在巡视工地时,赫然发现一根柱子下面有一个“鼠洞”。王毓刚大吃一惊:负责施工的可是在国外经受过严格考验的团队,怎么会出现这么低级的问题呢?

  “这么小的鼠洞有什么关系?施工中经常有这种事。”工长满不在乎。

  “在国外严格要求自己,在国内就能随随便便吗?”王毓刚既气愤又痛心,丝毫不念“老交情”,要求连夜敲掉柱子重新浇筑。

  高质量,就是这么一锤一锤,逐渐垒起。

  时光如梭。

  1984年3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主体建设速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新纪录,这是中国高层建筑历史上的奇迹,标志着我国超高层建筑工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从此,“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享誉中外,成为改革开放的代名词,载入了特区建设、中国建设的史册。1985年12月,深圳国贸大厦竣工。

  什么是深圳速度?

  王毓刚理解,这不光是指建设速度,更是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变化。国贸大厦的建成,向世人证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可阻挡。“奖金不封顶,大楼快封顶,奖金一封顶,大楼封不了顶。”

  三天一层楼,突破的不仅是建筑施工技术,更是观念、体制。

  滑模的成功,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工地打破“大锅饭”,开始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原本工人一个月只能拿十几元,但在国贸建设期间,最高能拿600多元。

  更有意义的是,从国贸大厦开始,一支支现代建筑队伍经过了历练,雏形初现。

  木工、油漆工、抹灰工组成的装修队,边干边学,将国贸大厦大厅装扮得洋气十足。这支“半路出家”的装修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完成国贸主楼入户大厅外门廊等装饰工程后,又完整地完成了深圳京鹏大厦的全部精装修任务。在验收时,甲方评价:第一次做精装修能做成这样,非常了不起。1985年10月,这支装饰队成长为中建三局装饰公司。

  一批骨干成长起来了。在国贸施工时,大量启用年轻干部挑大梁。当时,滑模领导小组平均年龄34岁,最年轻的滑模设计组组长罗君东当时只有26岁。“深圳速度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改革开放胆子要大,看准了就大胆尝试,大胆的闯。”

  从这个时候起,一个市场化的时代不可逆转地到来了。

  36年风雨兼程,从深圳国贸大厦到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从央视新大楼到武汉中心,中建三局一次又一次地在中华大地上书写着辉煌,将中国建筑水平推到国际前沿。如今的中建三局,正在以世界500强企业和城市运营商的身份,续写着新的传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廖志慧 胡蔓 杨麟 通讯员 壹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