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盲侠”郑举选:时代变迁里的商海三部曲

2018-08-31 15:36:07|来源:湖北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赵佳雯

  原标题:从小摊贩,到个体户,再到董事长,他的命运随汉正街起伏——“盲侠”郑举选:时代变迁里的商海三部曲

(摘要在文末)【改革开放专题-时代印迹-图文】“盲侠”郑举选:时代变迁里的商海三部曲

图为:7月12日,郑举选讲述他的经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朋 摄)

(摘要在文末)【改革开放专题-时代印迹-图文】“盲侠”郑举选:时代变迁里的商海三部曲

图为:郑举选在汉正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朋 翻拍)

  “天下第一街”汉正街,武汉商业的“一面旗”。

  绰号“盲侠”的郑举选,汉正街上的一个“传奇”。“ 我的 一生,都跟汉正街紧紧联系在一起。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今天。”

  7月,汉阳墨水湖畔的小庭院中,78岁的郑举选回首跌宕起伏的人生,五味杂陈。

  4个多小时讲述的,虽然都已是过眼云烟,但时代的变迁,却在他的故事中呈现得格外清晰。

  “小摊贩”郑举选——双目残障却心气过人 18岁便崭露经商才华

  “我的外号本来不是‘盲侠’,而是‘麻瞎’。”

  眼前的郑举选,戴着一副大墨镜,脸上刻满了岁月沧桑,稀疏的白发整齐向后梳成大背头,谈吐中透出商人独有的精明与自信。“我1940年出生在蔡甸区侏儒镇,父亲在汉正街的老三镇市场做生意。”郑举选说,幼时一场天花,给他留下了满身“麻子”和溃烂的双眼,“麻瞎”这个绰号由此而来。

  郑举选清晰记得,11岁时的一个夜晚,他一阵头晕后,左眼彻底失明,只剩右眼还有微弱的光感。但是,即使看不见黑板,他也坚持上学,用耳去听,用心去记。寒暑假,他会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些刷子、筲箕等小物件,补贴家用。

  1958年,赶上“公私合营”,家里拿出100元钱入股汉正街的“三曙百货合作商店”,18岁的郑举选成为一名销售员。才到店里,经理看他视力不好,给他定的工资每月28元钱,在所有销售员中最低。“这让我很不服气。”郑举选暗下决心,要证明自己的实力。

  那时的销售方式是“行商”,需要每天到店里领货,再挑到外面去卖。郑举选四处“捡耳朵”,寻商机。“听说武钢明天要发工资,我第二天一早就到店里领货,第一个赶到武钢的厂门口去摆摊。”郑举选说,他专门根据一些大单位发工资的时间,有的放矢,业绩逐渐做了起来。短短一年,他的销售额排到了全店第一。

  这是郑举选经商才华的首次展现。然而,那个年代,没有更大的舞台让他施展。1959年底,他被调岗,安排到市政单位工作。

  直到1961年,郑举选听说,武汉要恢复汉正街的老市场,允许小摊小贩搞个体经营,这才脱去工装回了家。

  取其父郑行协的名字,郑举选注册申办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商业执照——“协记小摊小贩”。他将勺子、鱼钩、鱼线、气球、针头线脑等往地上一铺,就在家门口摆起了摊。

  “个体户”郑举选——苦熬13载走进春天里 领到汉正街首批个体工商户执照

  命运总是出其不意,就在郑举选的生意刚刚有点起色,又发生了转折。

  1966年后,个体私营经济被视作产生资本主义的温床而严格限制,汉正街陷入沉寂。

  为了谋生,他将一些小百货生意潜入地下,偷偷经营。参与者大多是盲人,收入微薄,只够混口饭吃。

  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他的人生因此天翻地覆。“终于又能堂堂正正做生意了!”郑举选激动地说,那时的他,就像溺水者抓住了一根岸上递来的绳索,看到了生的希望。

  他递上申请,与103名街坊一起,领到汉正街的首批个体工商户执照。

  随后,他带着仅有的15元钱回到熟悉的汉正街,摆起小百货摊。

  郑举选一出现在汉正街,许多昔日隐藏在地下的客户都来看他,给他带来货源,带来信息,带来红火的生意。“视力不好,我只能更多的用脑用心。”郑举选说,做生意诚信第一,童叟无欺是根本;其次是要善于挖掘商机,想办法去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他一面秉承薄利多销、货真价实的老传统;一面深入挖掘货源,直接与厂家联系,用信誉担保,不拖账、不欠款。

  5年多的时间,他构建起了一张牢固的销售网络,加上数条独家进货渠道,生意逐渐由零售转为批发,成为汉正街上有名的“中间商”。

  堆积如山的货物,到了郑举选的手里,总是能盘活。

  “董事长”郑举选——创下汉正街“四个第一”50余条生意经,“诚信”是基石

  改革开放后,短短几年间,汉正街的个体商户数量从百到千,成倍增长。

  1979年到1984年,郑举选的生意蒸蒸日上。尝到甜头的他,对改革开放后“重商育商”的好政策心存感激。

  1982年,国家开始对个体商户征税,税费数额根据实际销售情况自行上报。郑举选叮嘱会计:“多报一点,国家形势好了,我们才有好日子过。”

  1984年,郑举选成为汉正街无人不晓的首富。他创下四个第一:销售额连年第一,纳税连年第一,各种捐款第一,认购国库券第一。

  顺风顺水,郑举选原本只想多赚点钱去养老,但44岁那年,又面临人生再一次的抉择。

  1984年,国家鼓励兴办侨资企业,郑举选因有海外关系,受邀在汉正街开办“武汉友谊华侨贸易部”,并被推举为董事长。“一开始,我是抗拒的,但仔细想想,个人利益与国家的需要孰轻孰重,所以还是决定去拼一拼。”就这样,郑举选从个体户变成了企业家。

  他关掉了自家的店铺,全心经营企业:聘请一批老商业专家、会计师、律师、高校经济管理系教师、研究生组成“智囊团”,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细化分工,实行“岗位责任制”,让企业的每一颗螺丝运转起来;落实“股份制”,每年年底给股东兑现分红,在当时的股份制企业中屈指可数。

  1985年到1991年之间,企业年销售额高达500万元,郑举选作为行业标杆,到全国侨资企业代表会上介绍经验。

  1992年,随着汉正街两次小范围的拆迁改造,企业承包合同期满,郑举选逐渐淡出汉正街。

  1998年,他离开汉正街时,这条500年历史的老街经过改革开放洗礼后,已成为批发“先富起来者”的传奇。“金盆洗手”20年,再谈汉正街上的“生意经”,郑举选拿出一份四页纸的记录,上面写着50多条俗语——“亲兄弟,明算账”“货卖一张皮”“苏州打货杭州卖,赚多赚少图个快”“宁可当年收五斗,不可隔年收一担”……

  郑举选说,这就是他总结的“小窍门”。“窍门”可以写在纸上,但“诚信”二字一定要写在心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邓伟 实习生 范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