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位“洋厂长”之子伯恩特·格里希
原标题:这是父亲一生的骄傲——访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位“洋厂长”之子伯恩特·格里希
走进伯恩特·格里希在德国波恩小镇的家,满眼都是中国风情:各式各样的中国瓷瓶和中国山水画——这是一个和中国有着故事的家庭。客厅最醒目位置摆放着一幅照片:一位身穿夹克衫、戴眼镜的慈祥老人微笑着。
“这就是我的父亲,威尔纳·格里希。”伯恩特说。
老格里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聘任的第一位“洋厂长”,在湖北武汉留下了太多故事,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敬意。
1984年,受德国退休专家组织派遣,当时64岁的退休工程师老格里希只身来到中国。限于当时不发达的通信条件,老格里希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伯恩特不能及时了解。“直到有一天,我从德国的报纸上看到,父亲居然成了中国一家国企的厂长,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老格里希在武汉柴油机厂担任了两年厂长。在他任上,武柴这家老国企恢复了生机,产品行销东南亚7个国家。老格里希以严把产品质量关著称,被称为“质量先生”。
“他在工作上确实很专业,有着工程师的严谨,”今年已经71岁的伯恩特对记者说,“不过父亲生活中并不是一个刻板的人,也常和家人们开玩笑。”
在伯恩特眼里,父亲是个很直率的人,无论是说话还是办事。
“当时工厂劳动纪律有问题,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他为此发了脾气,要求翻译不能照顾面子,必须严格地按照他的话翻译,”伯恩特说,“父亲直言不讳地向中方指出了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问题,写的建议多达几十万字,得到了管理层的重视。”
在伯恩特看来,当年“洋厂长”在中国引起了轰动,但如今外国经理人在中国已不再稀有。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历了此前无法想象的积极变化,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工业水平和人员素质都有了大幅提高,中国已经能够自己培养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甚至还向德国输出。
“今天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完全可以和美国、德国的任何大城市相媲美。”伯恩特说。
这可以告慰父亲了。
“在父亲的人生经历中,担任武柴厂长这两年占据着重要地位。父亲每每提起,都感到非常自豪。即使他回到德国,心里也一直牵挂着中国的发展,他为自己能参与到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感到骄傲。”
老格里希2003年在德国去世,武汉人民并没有忘记这位中国人民的诤友。两年后,武汉和德国的杜伊斯堡市分别竖立了格里希的铜像。
在伯恩特家里,也摆放着一尊老格里希的半身塑像:老人腰板挺直,目视前方,镜片后面眼神犀利,似乎是准备去检查车间齿轮的质量,就如当年那样。(新华社记者徐扬 袁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