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进村来 “玉沙模式”复制到了13个贫困村
图为:郑明珠两口子在绞边。
8月27日,监利县上车湾镇烟墩村村委会传出电动缝纫机的响声,20个村民正在操作电动缝纫机,为一条条毛巾半成品绞边。“这里是玉沙集团烟墩产业扶贫合作社。”玉沙集团产业扶贫办公室负责人雷凯说,7月下旬,他们将烟墩村村委会闲置的房屋装修成车间,安装空调和20台电动缝纫机,优先录用精准扶贫对象20人,安排技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随后开业。
村民郑明珠有轻微智力障碍,妻子段菲是聋哑人,都是精准扶贫对象。两人各自操作一台电动缝纫机,看起来动作都比较熟练。只见郑明珠拿起一条长方形毛巾,10几秒钟就完成了绞边。每完成一条,就能挣得1角钱。
郑明珠家有祖父母、父亲和女儿,6口人靠3亩多地生活,一年收入不到5000元。进入合作社后,他和妻子头一个月完成毛巾绞边18000条,收入1800元。初领工资,郑明珠喜笑颜开,逢人就说:“贫困户的‘帽子’马上就能摘了。”
玉沙集团是监利工业园区的龙头企业,主要生产毛巾、毛毯等系列产品。公司负责人唐想林在贫困村走访时发现,一些村委会有房屋闲置,贫困户有劳动力资源闲置,而企业面临招工难,何不把加工车间办到贫困村,让贫困户足不出村就能打工脱贫?唐想林探索的产业扶贫新路径,得到了监利县委县政府的支持。
“公司安排专人专车,运送产品、把关产品质量,贫困户工资计件,当天结算,熟练工一天可加工1200条,年收入3万元。”玉沙集团烟墩产业扶贫合作社负责人郑华垓说。
雷凯介绍,像这样的合作社,玉沙集团已复制到监利县5个乡镇的13个贫困村,预计到年底,可覆盖监利县23个乡镇近百个贫困村,每个合作社扶持近20名贫困户。对企业来说,不仅不需要招工,还能节省员工吃饭、住宿等费用,并培养了熟练工人。
企业参与精准扶贫,不仅履行了社会责任,还带来企业与贫困户的“双赢”。这种“玉沙模式”在监利工业园区快速复制。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把“扶贫车间”开到乡镇和贫困村。浩宇制衣公司先后在龚场镇、朱河镇、分盐镇开办“扶贫车间”,招收一批贫困户当制衣工人。
监利县委书记黄镇说,企业把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与贫困村闲置资产、劳动力等资源有机结合,以“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光正 通讯员 王毅 汪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