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一心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专家讲习之九
讲习嘉宾
王晓毅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社会学、反贫困和农村环境问题研究
提要
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来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强调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万众一心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最关键的时候绝不能有半点松懈
记者:“行百里者半九十。”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心、顽强奋斗,万众一心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嘹亮号角里传递出怎样的信息?“明确责任、尽锐出战、狠抓实效”对各级地方政府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王晓毅: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在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剩下不到三年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解决三千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而且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其难度可想而知。从空间分布来看,剩余贫困人口多分布在深度贫困地区。在各省层面上,还有上百个深度贫困县,这些地方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短期内脱贫的难度很大。从人口结构上看,剩余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复杂,老年人、残疾人、长期患病的人和受教育水平低的人所占比例较高,脱贫难度很大。也许有人认为,对这些贫困户通过政策兜底可以很容易脱贫。但是通过发放钱物,让他们每年收入超过贫困线并不能使他们真正脱贫,这涉及到复杂的养老、残疾人救助和医疗救助的问题。如果我们单纯提高农村养老金的标准,而没有相应的养老机构和养老体制的建设,那么拿到钱的农村贫困老人仍然无法脱贫。同样,如果单纯给因病致贫的家庭提供补贴,并不能使他们真正脱贫。因此,无论从空间分布或贫困群体的人口结构来说,扶贫工作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今后三年是关系到精准扶贫的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时期,“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就是要克服盲目的乐观主义,认识到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最关键的时候绝不能有半点松懈。“明确责任、尽锐出战、狠抓实效”就是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市抓落实的各级责任制,以效果为导向把各项任务抓好抓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对扶贫工作给予了充分的重视,配备了最强的力量;国家各个部委出台了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社会各界也在扶贫中倾注了大量投入,从而形成扶贫的巨大合力。在今后的三年,劲可鼓不可松。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脱贫攻坚战完全能打好打赢。
既要防止急躁蛮干也要避免慢作为不作为
记者:到2020年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只有不到三年的时间。既然时间紧、任务重,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还要反复强调,脱贫攻坚战要打赢更要打好,要求“既不急躁蛮干,也不消极拖延,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这一要求指向的现实问题是什么?
王晓毅:精准扶贫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和标准,有着清晰的脱贫攻坚路径。精准扶贫的目标群体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和贫困村,脱贫的标准就是“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的路径就是实施“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的地方在扶贫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大水漫灌的现象,没有真正实施精准扶贫。尽管上马了一些扶贫项目,但是因为对贫困户的需求分析不足,贫困户从中受益不多,比如产业扶贫扶植的产业超出了贫困户的承受能力,变成了扶贫企业受益。
有的地方忽视扶贫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中央确定2020年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但是一些地方层层加码,不断把脱贫摘帽的时间提前,这对基层扶贫工作造成了很大压力,使得扶贫工作急躁冒进,工作不细致,留下很多隐患。
有的地方扶贫质量不高,贫困户缺少可持续脱贫的能力,一旦帮扶措施停止,这些贫困户很可能会返贫。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数字脱贫”的现象,不是实打实地帮助贫困户解决问题,增加贫困收入,而是通过算账的方式,拔高贫困户的收入,从而满足脱贫的要求。扶贫质量不高还表现在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一些地方在缺少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大干快上产业扶贫项目,出现产业重复发展,一旦同时进入丰产期就会导致市场出现严重问题。
有的地方盲目提高扶贫的标准,比如易地搬迁以后,住房标准过高;医疗保障和教育保障方面,贫困户的标准远远高于本地的实际水平,这不仅造成了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而且浪费了有限的扶贫资源,导致新的不公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就是要求脱贫计划不能脱离实际随意提前,脱贫标准不能随意降低,要符合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打赢作风攻坚战。在扶贫攻坚的最关键时期,要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急躁蛮干,片面拔高扶贫标准,不坚持精准扶贫,任意扩大帮扶范围。表面上看轰轰烈烈,但由于工作不扎实,往往只是取得表面上的成绩,不仅造成扶贫资源浪费,而且扶贫效果也不具有可持续性;一种是慢作为不作为,降低扶贫标准,搞数字脱贫,蒙混过关。要赢得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需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开展工作,越是时间紧任务重,越是需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
广泛的社会参与和科学的扶贫策略相结合
记者: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从现实来看,光有扶贫干部的一腔热情和身体力行,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
王晓毅:我国的一个重要制度优势在于广泛的社会动员能力,近年来,大量的党员领导干部被派驻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工作队长,社会各界也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对扶贫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这为我们开展扶贫攻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和物力保障。但有些干部缺乏系统的扶贫知识,有时对扶贫的困难估计不足。比如,产业扶贫是扶贫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发展生产,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但是,一个成功的产业需要很多条件,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市场。一些产业扶贫项目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生产技术或产品质量出了问题,而是对市场的把握出了问题。在产业扶贫中,避免一哄而上,进行合理规划,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就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发力,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一些地方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模式,金融扶贫、科技扶贫和企业扶贫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产业扶贫。
脱贫攻坚有赖于各方的积极参与。首先是加强组织领导。我国的扶贫,贫困县党委和政府对脱贫攻坚负主体责任,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这为精准脱贫提供了组织保证。其次,贫困地区的群众积极参与保证了精准扶贫的实施。贫困户的确定、产业选择和扶贫效果的评估,都要求群众的广泛参与,各项扶贫措施都要做到最大程度的公开透明,通过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保证了精准扶贫的目标靶向正确并取得既定效果。此外,社会各方发挥了积极作用。行业扶贫发挥了技术优势,比如教育部门的教育扶贫、卫生部门的健康扶贫、林业部门的生态扶贫,都从各自部门优势,提出了精准脱贫的措施并付诸行动。而企业和社会组织发挥优势,开拓市场,积极参与了扶贫。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对口帮扶则充分利用区域差距,实现区域的互补。广泛的社会参与和科学的扶贫策略相结合,既是过去扶贫取得成功的经验,也是未来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需要长期坚持。(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