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家省级人类遗传资源库落地武汉
原标题:全国首家省级人类遗传资源库落地武汉可保藏300万份人类样本 成功提取中国人三大癌种“原代细胞”
整个保藏中心遍布液氮罐
工作人员把分离好的样本放入程序冷冻操作台降温
5月15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获批成立“湖北省人类遗传资源保藏中心”,这也成为全国第一个省级人类遗传资源库。中心一期保藏容量可达300万份,将为多发恶性肿瘤、特色病、罕见病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治提供高质量、大数量的人类样本。
保藏中心收藏的样本有哪些?“入库”前要经过哪些处理?“入库”后保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记者日前进入“湖北省人类遗传资源保藏中心”进行探访。
首家省级人类遗传资源库落地武汉
“湖北省人类遗传资源保藏中心”一期位于武大医学部双湖实验楼负一楼,今年5月15日正式获得批文,成为全国首家省级人类遗传资源保藏中心。
“保藏中心”保存了哪些“藏品”?执行主任肖宇研究员介绍,中心由干库、湿库、活库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湿库”占地面积最大,存储的是实体样本,包括组织、血、尿、脑脊液等。比如切下来的肿瘤组织,过去除做病检以外就当作医疗垃圾丢掉了,现在会留存一部分用于科学研究——这其实是极其珍贵的研究资源。
“干库”则类似于一间计算机机房,保存的是与实体样本对应的信息。通过数据库平台可以清晰地追溯到实体样本何时、何地采集于哪一位患者,以及该患者的检查、治疗及随访情况。
“活库”通过技术手段,对患者肿瘤组织中的“原代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得到每例患者特异的肿瘤细胞,可以据此筛选出敏感的抗肿瘤药物。
肖宇介绍,一些大型三甲医院会设立医院级别的样本库,以配合临床和科研使用,但由于样本数量有限,存储不规范,尤其是样本对应的信息收集不全,这些小型样本库很难满足大型科研项目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湖北省人类遗传资源保藏中心”由中南医院王行环院长牵头成立,不仅要标准化收集、处理、存储、应用样本,更要标准化收集、记录样本捐赠者的治疗及随访信息。
目前保藏中心一期建面440平方米,可容纳300万份样本,二期规划“扩容”到1800平方米,三期则规划建在光谷,达到“一用一备”,以抵御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破坏。
“湿库”珍藏11万份人类样本
穿过保藏中心办公区,即可刷卡进入“湿库”。
“由于湿库用到大量液氮,一旦泄漏就会发生缺氧,工作人员可通过设在库区各处的氧监控系统判断里面是否有危险”。保藏中心工作人员周宗宁介绍,21%是氧气含量的正常标准,低于19%系统就会报警。样本库在设计时就规划了专用的通风系统,可以及时纠正这种缺氧状态。
进入“湿库”,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充满科技感的“程序冷冻降温仪”和26个一人高的大型液氮罐。周宗宁介绍,从临床收集的各种组织样本,是装在低温转运箱中送进来的,而样本的长期储存应在接近零下196℃的超低温环境,因此所有样本入库前都要经过二次降温。“程序冷冻降温仪”可设定温度曲线,令样本逐步降温,避免极速冷冻对细胞活性造成破坏。
完成降温后,样本被规整地放进有着15层“抽屉”的提桶中,置入液氮罐中长期保存。记者看到,一个液氮罐上的仪表显示,该液氮罐顶部温度为零下182.6℃,底部为零下193.5℃,外围环境温度为26℃。在液位低于一定标准时,设在地面上的液氮塔,可通过管网向液氮罐内自动补充液氮。
周宗宁介绍,目前保藏中心共存储了11万份样本,在信息系统里输入关键词,可以清晰地检索出样本所在位置。比如“N05—01—08”显示,样本位于05号液氮罐、01分区、08提桶。
“活库”成功提取三大癌种“原代细胞”
“活库”是一间配备各种精密仪器的实验室,主要任务是对患者组织中的“原代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提纯。
保藏中心执行主任肖宇解释,“原代细胞”指从患者组织里提取的第一代细胞,它不仅广泛应用于分子、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基础研究,还可应用于生物医药产业如药物筛选、药物代谢和毒理研究、癌症药物的研究等。然而,原代细胞获取不易,十分珍贵,目前研究使用的绝大多数都是经过培养的传代细胞系。
例如,1951年,科学家从一位美国宫颈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培养出第一个人类细胞系“Hela”,并被国内外实验室广泛使用。其中最受人瞩目的成果包括,一名德国科学家利用“Hela”细胞证实了宫颈癌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导致,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在“湖北省人类遗传资源保藏中心”成立后,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膀胱癌、肺癌、前列腺癌原代细胞陆续提取成功。那么,提取“原代细胞”和使用源自外国人的“细胞系”到底有何区别?肖宇指出,细胞系经多次培养后就会失去原有的生物信息,并且由于人种差异的存在,基于外国人细胞系的研究价值更是打了一个折扣。
他表示,中国药品研发滞后美国50年,正是由于基础研究薄弱。以肺癌为例,一些在国外应用很好的抗癌药,到了中国就会“水土不服”,很可能是因为导致肺癌的原癌基因不同。提取出中国人自己的“原代细胞”,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也是“活库”的重要职能。
患者对“样本入库”接受度不高
依托于“湖北省人类遗传资源保藏中心”进行的各项科学研究,可以给普通百姓带来哪些实际的利好?
肖宇举例说明,膀胱癌部分类型容易向肌层浸润,另一些类型则局限于浅表,两种类型的治疗方法大不相同,但目前却没有任何一项检查可以事先区分,只能在手术中取部分肿瘤组织做病检。从去年开始,研究者做了几百例患者的对照试验,从中摸索出一些规律,累计发表了20篇SCI论文,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旦项目取得突破,患者验尿即可明确属于哪一种膀胱癌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案。
肖宇介绍,肿瘤目前是保藏中心收藏的重点,尤其是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和脑胶质瘤样本等,多是近年来国内发病率快速上升或研究进展缓慢的肿瘤类型。样本库配备了十多名专职科研人员从事研究工作,还有多个科室的临床医生参与其中。
保藏中心每收集一份样本,都需要征求患者本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令人遗憾的是,患者对自己的样本“入库”接受度不高。肖宇透露,中心经常组织工作人员到临床科室去宣讲,理想的情况下每100个病人入院,约50人同意样本入库,差的情况下则只有几个人同意。
文/记者武叶 通讯员高翔 杨丽丽 图/记者胡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