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湖北兴"湖" 千湖之美可期

2018-06-13 17:01:33|来源:新华网|编辑:苏喜茹|责编:孟慧

湖北兴"湖" 千湖之美可期

洪湖水面围网养殖场景 叶俊东 摄

  拆围上岸告别“游渔”

  湖北省上世纪90年代开始加强洪湖湿地保护力度,成立的洪湖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从2004年开始,洪湖就启动拆除养殖围网,但前两次大规模行动,均未能实现彻底拆围。

  沈玉柱说,“游渔部落”收入都靠围网养殖,全部拆除围网的前提是妥善安置渔民上岸。然而,多数渔民岸上没有一寸地可种粮、能盖房。

  “此前两次拆围,分别因为地方政府无法拿出足够土地安置渔民,以及引进企业开发旅游安置渔民搁浅,而未能彻底拆除。”洪湖湿地管理局局长朱俊华说,直到湖北省政府前期批准5000万元地方债专款用于拆围,将以船为家渔民全部纳入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对象,才使洪湖水面剩余的15万多亩围网在2017年春节前全部拆除。上千户“游渔部落”渔民也将在今年内上岸安置。

  丁浩住家船前的20亩承包养殖围网已全部拆除,只剩下散落的断桩与网片。他说,2016年入冬后,捕捞完养殖的鱼蟹,政府就以每亩550元补偿标准,组织渔民自行拆除围网和竹竿,“今后洪湖将恢复人放天养,限量捕捞。”

  洪湖市承担1127户“游鱼部落”安置任务。洪湖市住建局局长颜学龙说,渔民上岸需要解决生活住房、子女入学、养老保险、就业安置四大问题。上千名渔民纳入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后,可从货币化购房、自己建房和政府统建安置三种方式中自由选择。

  根据洪湖市出台的安置政策,在城区自购商品房,每户补贴7万元,按房屋面积给予购房配套设施费补贴;有自留地选择自建房的,每户补助3万元;选择政府统建安置点,每人25平方米以内免费。

  距离洪湖市区约3公里的和泽园小区,是为上岸渔民建设的商品房项目。记者走进小区一期工程看到,四栋六层楼房主体已完工。小区紧邻与洪湖连通的排水河和水产品交易市场,方便持证捕鱼居民开船下湖,捕捞水产品直接进场交易。项目负责人章宜玲介绍,小区规划安置500户渔民,一期144套住房已全部被预定。

  选择在和泽园小区购房的螺山镇洪湖捕捞队渔民徐保勇算了笔账:他看中的108平方米房屋总价28万元,自己一共可获得16万元左右购房补贴,加上渔船估价补偿7万多元,以及拆围1万多元补助,“自己只需要付两三万元就行。”

  渔民上岸“既想又怕”

  不少渔民对上岸生活既充满向往,又夹杂诸多忧虑与不安。56岁的徐保勇说,在湖里讨生活环境恶劣,夏天船板晒得烫手,酷暑难熬;冬天湖面寒风刺骨,躲在被窝里都冷,“有条件上岸生活,谁愿意在湖里常年呆着?”

  湖中养鱼的高风险,也是渔民盼望上岸的重要因素。2008年,丁浩用35万元存款承包500亩水域围网养鱼,先后遇上洪水、干旱等灾害和市场低谷,加贷款一共亏去150万元。他说,在洪湖养殖成本高、投入大,加上连年受灾,十户渔民九户“负翁”。

  “我们的下一代肯定都不会再在湖里生活。子女已进城上学,租房请老人照料,每月开支得两千多元,半个月见一次。”丁浩说,只要城里能找到一份每月两千元的稳定工作,他愿意一边工作还债,一边照料孩子。

  “我们想上岸,也怕上岸。”洪湖螺山镇长江捕捞村村民周德金说,怕上岸主要是担心今后生计来源。渔民只会开船、养鱼,全部家当就是船和渔具,上岸后这些技术和工具都用不上,种田也没有一分地,想起今后靠什么本领谋生就头疼。

  洪湖市滨湖街道文泉村61岁的渔民李金库,初中毕业,在村里属于“文化人”。他介绍,多数渔民一辈子都生活在湖里,文化程度低,甚至不识字。文泉村450多户渔民中,“60后”几乎全是文盲,全村只有一两个大学生,“这种文化程度,进城也很难找到一份稳定工作。”

  当地渔民介绍,村里曾有一户渔民由于养鱼年年亏损,老婆上岸进城在一家企业务工。企业要求职工每天上下班签到,一字不识的她,只能问别人哪栏是她名字,再摁个手印代替签字。原来生活在洞庭湖里的渔民,上岸后没有谋生本领,不少都跑到洪湖投亲靠友,重操湖上打鱼摸虾的生活。

  “利用现有资源,打造‘游渔部落’品牌的民俗体验与生态观光旅游,能就地解决一大批渔民就业。”洪湖湿地管理局调研员曾晓东说,但受制于管理机制障碍,旅游发展理念难以协调一致,致使洪湖旅游业一直未成气候。

  当地一位干部说,洪湖湿地保护、渔业开发和旅游航运归湿地管理局管,但临湖项目的土地开发、污水处理、交通配套属于地方政府。此前一些有意投资旅游的企业考察后,觉得洪湖管理体系太分割,不好协调而放弃。

  记者在洪湖周边看到,除依托“洪湖赤卫队”与瞿家湾古镇建设的蓝田风景区外,多数旅游项目都停留在餐饮农家乐、游船观光等散乱状态,就业吸纳能力不高。相较于同样紧邻武汉的罗田、红安、赤壁等县市,红色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丰富的洪湖市,旅游接待人数与综合收入都明显偏低。

  管理体制障碍,也给洪湖自然生态保护带来不少“后遗症”。洪湖湿地管理局2002年曾在螺山镇建设一个湿地候鸟保护示范区,由于土地属于村集体,只能流转承包。2012年保护区成效明显,成为4万只雁鸭类候鸟栖息地,而承包合同也到期,村集体直接转包给一家企业搞养殖,前期数百万元资金与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全部白费。

  “如果类似管理体系不理顺,任由湖区周边盲目、无序发展旅游产业,将给正在逐步恢复的洪湖自然生态带来灾难性后果。”曾晓东说。

  如何“住得下、能发展”

  2013年以来,国家针对约7.3万户、26.9万名以船为家的渔民,实施“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但各地进展不平衡,目前湖北省仍有数千户渔民待上岸。

  洪湖当地渔民与基层干部认为,住房、就业、养老等问题直接影响渔民上岸能否“住得下、能发展”。针对这部分特殊群体,需要在安置过渡、就业培训、产业培育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洪湖市一些干部表示,渔民上岸后的两至三年内,正处于摸索适应过程,新学本领还不熟,原有技能用不上。国家在扶持解决住房问题外,最好能在养老保险缴费、安置生活补助等方面给予地方财政支持,确保渔民上岸也能住得下。

  李金库等渔民表示,针对渔民提供就业培训,既需要传授劳动技能,也需要基础文化“补课”,才能帮助渔民跟上现代求职市场需求。除组织本地企业“送岗进湖”外,还应增加政府公益性岗位数量,拓宽文化程度不高、劳动技能不足群体的就业渠道。

  朱俊华建议,洪湖生态需要加强保护,上岸渔民需要发展增收,应探索滨湖管委会模式,实现保护区既管湖、又管滨湖岸上区域,改变当前管理职能割裂局面,划定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同时搭建社会资本投资生态民俗旅游渠道,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