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造“深海渔场”全球首创
原标题:从卖设备到当海上“牧场主”湖北造“深海渔场”全球首创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江卉 通讯员 黄玲 杨德义
图为:湖北造世界首座“深海渔场”。(图片由武船集团提供)
编者按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航天强国,加强航空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空天海洋成为重点领域。2018年4月底,湖北省工业经济稳增长快转型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18-2020年)发布,提出超前谋划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近年来,湖北省“上天入海”不断取得技术突破,AG600鲲龙首飞、“蛟龙”入海、快舟火箭发射……迈向高质量,布局空天海洋,湖北有哪些新作为?逐梦空天海洋,湖北如何释放新动能?今起,湖北日报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这个夏天,对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以下简称“海工院”)院长王宇来说,是收获的季节:海工院研制的世界首座“深海渔场”在挪威即将开捕、国内首座“深海渔场”交付、再签海南“深海智能渔场”大单……
深海养殖收益巨大,沿海各省跃跃欲试,他们正酝酿着一个大计划:当海上“牧场主”。
作为“深海渔场”的诞生地,不靠海的湖北如何追逐蓝色梦想?请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的报道。
“深海渔场”迎来首个“丰收季”——
国产深远海三文鱼将端上餐桌
“三文鱼在新家茁壮成长,再次证明中挪双方的合作已取得巨大成功。”不久前,挪威萨马尔集团总裁魏佐先生的一封邮件,发送到王宇的手机上。
2017年6月3日,湖北造世界首座“深海渔场”顺利交付客户——著名的三文鱼养殖巨头萨马尔集团。
一年过去,鱼儿长大了,魏佐向中国朋友预告了三文鱼丰收仪式的时间,邀请大家到挪威见证。
看完信,一向沉稳的王宇也掩饰不住兴奋之情。“这个消息,比一年前渔场交付更让人高兴。”王宇表示,收获第一网鱼意义非凡,说明全球首创“深海渔场”真正获得成功。
“深海渔场”横空出世,吸引世界眼光。前来洽谈者络绎不绝,除了国内沿海省份的渔业主管部门和渔场老板,还有来自加拿大、芬兰、智利、冰岛等国的渔业公司。
一时间,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萨马尔集团再订5座“深海渔场”、山东万泽丰渔业定制我国首座“深海渔场”——“深蓝1号”、海南临高海丰公司签署陵水深远海渔业养殖平台合作协议……
“由于海域自然条件、客户需求不同,每座渔场都是个性化定制。”王宇介绍,比如“深蓝1号”客户计划在黄海冷水团养殖三文鱼,这里夏季水温高,三文鱼难以存活。于是,设计师推出全潜式“深海渔场”,潜水深度介于4米到50米之间,操控人员可根据海水温度控制渔场升降,使三文鱼群在适宜的温度层生长。
武船集团总经理陈埥说:“‘深蓝1号’的投用,将开创全球温暖海域大规模养殖三文鱼的先河。”
山东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宁表示,三文鱼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我国过去无法利用远海大量养殖三文鱼,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如果6月投放鱼苗,百姓最快春节就能吃到“深蓝1号”养出的三文鱼了。
无中生有,海上“巨无霸”催生百亿商机——
庞大供应链呼唤鄂企抱团掘金
时间回溯到2014年9月,萨马尔集团面向全球招标,抛出智能化“深海渔场”建造订单。
海工院一举中标。该院是国内首个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由武船、武汉船用机械等多家单位联合成立。
从无到有,“深海渔场”催生巨大商机。业内人士预测,未来5年,“深海渔场”产业规模将超过百亿元,相关产业如养殖、运输、冷藏、加工等产值预计可达千亿元。
湖北省具备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优势条件,除武船外,还有船用辅机国内领先的武汉船用机械、钻采装备国内领先的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水下技术国内领先的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等单位。
湖北海工装备,如何参与到“深海渔场”研制和配套中?“湖北海工装备实力不俗,完全可以更多地参与到‘深海渔场’配套中,成为我们的供应商。”王宇介绍,“深海渔场”建造要突破总体设计、系统集成和关键设备研发三大难关,涉及海洋环境监测、远程遥控、饲料投放、抗台下潜、鱼群监控、死鱼处理等多个功能系统,每个渔场仅各类传感器、水下水上监控设备就要成千上万台套,庞大的供应链需要大批系统设备商提供配套。
交付挪威的首个渔场,萨马尔公司花了5年在欧洲寻找配套厂家,许多关键设备都是萨马尔和设备厂家共同研发的。王宇表示,随着首批三文鱼丰收,“深海渔场”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海工院要打造自己的供应链,提供国产化程度更高的“深海渔场”。
在海工院提供的一份“湖北潜在合作单位”清单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该院已详细梳理了可能合作的单位、领域和方向,15家合作单位包括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科技大学、武钢、中船重工712所、九州通等,涉及养殖技术、养殖监测、物流、通信等专业领域。
湖北省委军民融合办船舶处处长胡琼表示,将尽快搭建平台,联合湖北省内相关优势企业,开展“深海渔场”配套装备研发攻关,引导销售、物流等企业参与其中,让“深海渔场”用上更多“湖北造”。
颠覆传统,养殖“神器”向深海要食物——
借“船”出海,照样能当海上“牧场主”
十几名维护人员,向“深海渔场”投入150万尾鱼苗,养殖1年多后成熟,每条三文鱼5公斤至6公斤,这一季可贡献产值6亿多人民币。在挪威,“深海渔场”正在上演这一传奇。
当初,这座“深海渔场”造价2.8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渔业公司不仅一年就能收回投资,还大有赚头。“对传统养殖业来说,这样的规模不可想象。”4月12日,海工院在海南与临高海丰养殖发展有限公司签署《海南陵水深远海渔业养殖平台采购备忘录》。按照计划,这一平台由三个“深海渔场”和一个保障平台组成,建成后每年成品鱼产量6000吨,相当于500个至600个传统近海深水网箱标准箱总产量。“深海渔场”养殖的巨大收益,让资本怦然心动。
在海洋陵水渔场合作方中,就出现了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省分行、北大青鸟集团的身影。
业内人士表示,国内许多渔业公司规模不大,现有资金难以承受“深海渔场”的高造价,山东已成立融资租赁公司,未来将开展“深海渔场”融资租赁业务,购买一批“深海渔场”,支持本地渔企走向远海,做大做强。
胡琼表示,开发“深海渔场”,湖北应有更大建树。采访中,多位专家建议,海工院等湖北相关优势企业,可以利用成熟的渔场建造技术和运营维护经验,联合金融机构或社会资本,找一片合适的海域,成立项目制渔业养殖企业,投身深远海养殖,借助资本的力量出海,当现代海上“牧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