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国家队成海绵城市标准制定者
原标题:中冶南方转身领跑新兴产业冶金国家队成海绵城市标准制定者
俯瞰中冶南方设计与建设的光谷中心城海绵城市公园——西苑公园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中冶南方古田生态新城的修复工程项目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中冶南方拓展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的环保新业务,图为现代化的土壤修复设备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2018年4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期间强调,要注重创新驱动发展,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近日,武汉古田生态新城1135片项目正在紧张作业,这一城市生态环境修复项目作为长江大保护重点工程,成为中冶南方这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牌冶金央企,进行新旧动能转换、创新驱动转型的缩影。
中冶南方2004年3月从设计院改制而来。经过多年发展,这个冶金行业的“国家队”已经改革转型为新兴产业的领跑者,业务横跨钢铁、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
中冶南方负责人表示,一定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握好新旧动能转换间的关系,坚定走技术创新之路。
引领
编制海绵城市建设标准,首创“综合设计”理念
一座钢厂一座城,钢铁工业的特点是产业链长、涉及专业领域多。中冶南方一直在思考利用横跨多领域的技术优势将服务触角不断延伸,除了环保业务,还拓展成立了市政公司、自动化公司、信息公司等,不断加码新动能的力量。
在城市建设领域,依托改革开放初期支援深圳建设的技术底蕴,以及在钢铁领域积累的大型工程实施能力,中冶南方促成武汉市市政行业第一个总承包工程,以项目管理模式完成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工程建设推进任务。
针对当今城市规划建设中经常存在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脱节等诸多问题,中冶南方开创性地提出了城市“综合设计”概念,打破传统市政项目的规划红线边界,克服基于单独项目设计带来的项目之间的矛盾以及项目局部特色和整体标准不兼容的问题。
而该设计模式已在全国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光谷中心城建设中落地实施。
光谷中心城项目建设规模为36.18平方公里,综合设计通过“规划计划化、计划项目化”的路线,形成了光谷中心城三、五、七年建设计划。借助综合设计理念,项目内化了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生态智慧设计理念和标准,最终将形成“白天有特色街景、晚上有主题夜景;地上有特色街道、地下有综合管廊”的基础设施系统方案。
到2016年底,光谷中心城综合设计顶层设计已全部完成,进入了全面施工阶段,目前建设进展顺利。
中冶南方还组织编制了国内第一个企业版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海绵城市建设施工与质量验收标准》,编制完成了《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机制创新与探索(初稿)》和《武汉市海绵城市机制简本》,引领行业标准。
中冶南方海绵城市设计院负责人介绍,我们将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运用于多个项目,比如用于古田生态新城市政道路、园林景观的设计和施工,建设宜居、生态居住环境。
开拓
抢滩海外市场,输出中国技术
在培育企业发展新动能上,中冶南方还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重视海外市场开发,海外市场实现大跨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2017年,中冶南方新签合同总额160亿元,同比增长74%,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海外市场新签合同超过50亿元。在海外,通过在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设立办事处,招聘外籍员工,中冶南方加快属地化建设步伐,加大市场跟踪与多元合作力度。
去年9月,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耶弗拉兹集团项目投资战略论坛邀请了中冶南方参加,为俄方项目提供战略分析和解决方案。耶弗拉兹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商之一,2016年产钢1350万吨,综合收入77亿美元。中冶南方签下该集团一家钢厂双通供货项目。
中冶南方驻俄罗斯代表处相关人员介绍,俄罗斯作为老牌工业强国,在管理和工艺上有着良好的基础,但近40年没有进行技术更新,而中国企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发展,有实力和欧美先进企业同台竞争,“国际竞争很激烈,我们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去做,用质量、实力和服务说话”。
除了开拓巩固俄罗斯市场,中冶南方还将目光投向“一带一路”上的其他国家。2017年6月,中冶南方获得越南顶尖钢铁生产企业——越南和发荣橘钢铁公司订单,合同总额超过1.7亿美元,项目主体为4座120吨转炉生产线,预计2018年底一期投产,全部投产后年产能将超过400万吨。
此外,中冶南方还承接了第一个海外全流程总承包项目——德信印尼350万吨钢铁项目,实现中国技术、标准、装备一体化输出的历史性突破,并成功进入欧洲市场,获得西班牙ACS连续热镀锌机组合同,实现中冶南方冷轧技术由跟跑向领跑跨越。公司目前承接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全的能源类工程也在海外,为印尼青山不锈钢有限公司火力发电二期350兆瓦工程设计。
凭借自主核心技术装备,中冶南方正引领中国钢铁产业技术装备走向海外。目前,中冶南方海外客户已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俄罗斯、印度、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日本、韩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建多项重要工程。
中冶南方负责人表示,在不断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理念下,中冶南方将以更大的决心践行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抓住机遇完成“华丽转身”。
创业
修复污染土壤,助城市老工业区转型
在传统冶金行业,中冶南方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队”选手。在钢铁行业发展的黄金期,虽然只靠钢铁业务就能生存得很好,但中冶南方也看到了这种繁荣背后的危机。
伴随行业红利的释放,中冶南方抓住机遇,从最早单纯做工程设计,到后来试水工程总承包、设备成套开发,成功扩大了版图。另外,多年前布局的环保、城建等业务已开始发力,成为新增长点。所以即使前几年面对钢铁行业的“寒意”,企业也能泰然处之。
“最初拓展环保新业务可谓再创业,就分出去了20多人做,条件很艰难,内部的人才和技术条件、外部的市场条件都还没成熟,导致业务很难开展。”公司一位亲历者坦言,剩下的就是靠坚定的信念和对前景的信心。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当年环保业务20多人的团队如今已达上千人,一年营收30多亿元,在固废处理、污水污泥处理、废气治理、环境修复、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不俗业绩。
比如,在环境修复领域,中冶南方是国内第一批进入土壤修复行业的企业,具备了污染场地调查到修复的全过程服务能力,承接了一批重点项目,其中原武汉染料厂生产场地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工程,是国家发改委在全国启动的首个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
目前正在如火如荼推进的武汉古田生态新城1135片项目,就是中冶南方投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该项目已成为长江大保护重点工程,中冶南方下属城建公司和都市环保公司共同承担市政道路和园林绿化,以及生态修复两个子项的建设内容。
中冶南方都市环保环境修复分公司项目经理介绍,针对不同的污染类型,中冶南方分别运用了热脱附、微生物、化学氧化以及固化稳定化等绿色技术对污染场地进行修复。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的继续推进,未来,古田生态新城将被打造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从“城市锈带”变身为“生态新区”。
创新
研发盐酸再生技术,推进钢铁行业环保升级
依靠技术创新,传统行业也能再迎发展新机遇。
中冶南方成长、壮大于我国钢铁工业扩张期,在前几年钢铁产能过剩的形势下,企业也面临着转型的巨大压力。公司意识到,只有以优势技术和差异化技术延伸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以前大部分技术要靠进口,现在95%以上的技术都能实现自主研发供给。”中冶南方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盐酸再生工艺技术为例,钢铁企业冷轧酸洗会产生大量的盐酸废液,为了在国内突破这一技术门槛,中冶南方很早便开始盐酸再生技术自主集成和创新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发,目前,公司的盐酸再生工艺技术及装置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常与国外公司同台竞技,先后为宝钢、武钢、马钢、日照钢铁等十多家客户,提供了30多套盐酸再生工艺技术和装置,取得营业收入近6亿多元,利润1亿多元,近三年盐酸再生工艺技术及装置在国内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50%以上。
“与国外技术相比,我们研发的盐酸再生技术和工艺,在环保技术上更加先进,通过对烧嘴和流道的优化,系统能耗更低。”中冶南方钢铁公司负责人介绍,此外,装备国产化率更高,开发出的智能诊断系统更能保证盐酸再生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通过持续不断的研发,中冶南方在盐酸再生技术上产生30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形成了该技术的专利保护网。
在转型发展中,谁拥有核心技术,谁就能在市场中占据先机和优势。
掌握了技术的“金刚钻”——盐酸再生技术后,这两年中冶南方在有色工业、资源回收领域的业务拓展,均取得了不俗进展。
通过承担国家863计划、集团“三五”重大科技专项、湖北省重大科技创新计划等项目,中冶南方围绕钢铁行业节能环保开展了系统化的研究工作,并推进成果转化。其自主研发的转炉煤气干法除尘、高温超高压高炉煤气发电、系列化煤气柜、高炉冲渣水余热利用等技术的应用转化,实现合同额达10亿元。
而这一切创新行动都是对旧动能转换最好的注解。
长江日报记者王谦 通讯员马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