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英国小伙拍武汉 拍出科幻大片感

2018-05-24 15:09:45|来源:长江日报|编辑:杨坤林|责编:孟慧

  【大V看武汉】 英国小伙拍武汉 拍出科幻大片感

  英国小伙马特与黄鹤楼“合影”马特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周满珍)近日,25岁的英国小伙马特在武汉拍摄的两组大片《武汉·未来》《武汉2049》在社交媒体上被刷屏,网友称赞他的照片拍出了武汉无与伦比的摩登和美丽。马特的英国友人通过他的照片爱上武汉,纷纷到武汉旅游,实地感受这个像奇幻电影一样,充满未来感的中国都市。

  马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大学时主修影视纪录片专业,两年前来到彭刘杨中学做英语老师,摄影成了他的副业。2016年5月开始在微博上发表摄影作品,很多人在微博上给他留言点赞,给了他创作信心。此后,每天拿着相机,走街串巷,用镜头探索不一样的武汉,成为他每日的必修课,目前已拍了5000多张作品。

  《武汉·未来》系列以武汉的高楼、地铁为拍摄对象。马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来自英国小城威尔士,武汉密集的高楼和故乡的强烈反差,给了他很多创作灵感。他最喜欢爬到高层建筑的天台上,穿过密密麻麻的新老建筑,俯瞰城市全貌,发现崭新的武汉面貌。

  所有的街景作品中,马特最喜欢拍武汉的地铁站。在马特眼里,武汉每个地铁站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建筑形态。8号线开通后,他特意跑到徐家棚地铁站拍了一组照片,如同都市仙境,又冷又酷,这也是他至今为止最满意的作品。

  《武汉2049》则记录了武汉的快速发展,因为喜欢科幻电影,马特的《武汉2049》充满了科幻大片感。武汉的跨江大桥、立交桥,在他的照片里化身时光隧道,陪伴这个城市一起驶向未来。“我非常喜欢武汉,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在武汉。我也喜欢这里的老建筑、传统文化、食物,喜欢长江。”马特把住所也选在长江边,15楼,天天和长江、黄鹤楼相对,他为黄鹤楼创作的《大大的梦想》,像时装大片一样,又美又摩登。

  马特透露,他的很多外国朋友,正是通过他的照片感受到武汉这座城市新旧并陈的戏剧张力,并“慕照”先后来武汉旅行,和他一样爱上了像电影场景一样奇妙的大武汉。

  马特说,2018年,除了继续拍摄武汉,他还计划拍摄纪录片,记录武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发掘背后的故事。一位85岁的老修鞋匠的故事,已进入他的创作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