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产业:从副食到主食看小土豆如何跨界
湖北,作为全国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首批9个试点省市之一,选择了5家企业开展马铃薯主食化探索。3年过去了,马铃薯主食化之路,走得顺不顺?消费者接受吗?产业发展还有哪些瓶颈?
A
国家粮食战略调整——
土豆当“饭”,推动供给和需求有效对接
土豆当“饭”,并非新鲜事。在欧美等国家,马铃薯作为主食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湖北恩施,烤洋芋、煮洋芋,早就是老乡们饭桌上的主角。食物史证明了马铃薯是适合人类需求的主食。据了解,在湖北省早就以“5斤土豆折合1斤粮食”将土豆计入粮食总产量。
马铃薯主食化上升至国家战略,背后有什么样的考量?
“马铃薯主食化战略是推动国民健康和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大举措,加快开发丰富多样的马铃薯主食产品,培养马铃薯主食消费习惯,将为培育小康社会主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湖北省农业厅总农艺师肖长惜说。近年来,湖北省粮食连年丰收,三大主粮出现“三量齐增”现象,从供给侧结构来看,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矛盾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尤其是玉米去库存压力较大;从需求侧结构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追求营养健康成为消费趋势,而农产品市场结构又比较单一。因此,把马铃薯纳入主食大家庭,有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效对接。
对于湖北而言,肩负着更大责任。发展马铃薯产业,我省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湖北,春、秋、冬三个季节均可种植马铃薯,全年收获期长达9个月,是全国少有的种薯、加工原料薯、食用薯生产区域。科技优势明显,华中农业大学建有农业部马铃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恩施建有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这些将为马铃薯主食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近年来,湖北省推进马铃薯标准化生产,专用品种不断优化,种植模式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马铃薯规模化种植逐年上升,引导马铃薯主食加工企业对接原料生产基地,延伸产业链条,以高产高效助力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湖北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罗昆介绍。
马铃薯被赋予主粮化的内涵,就是将马铃薯加工成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馒头、面条、米粉、复配米等主食产品,实现由目前的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
为何选择马铃薯作为主食开发产品?专家介绍,马铃薯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全部7类营养物质,100克土豆的维生素含量相当于7个苹果,钾含量相当于两根香蕉,且富含膳食纤维。与小麦、水稻种植相比,马铃薯耐寒、耐旱、耐瘠薄。另外,马铃薯被加工成全粉,可存放10年以上,无疑是国家战略储备的绝佳选择。
B
小土豆魅力初显
——强力推进,产业化步伐加快
每天早上6时,一辆运输车载着土豆做的糕点、面包等产品,从恩施州亚麦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驶出,不到一个小时,这些土豆做的产品出现在该公司旗下的超市中。
恩施州亚麦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首批承担马铃薯主食化开发的试点企业,3年积累生产马铃薯全粉配比为30%马铃薯糕点系列产品726.4吨,并采用恩施土豆为原料,研发出纯天然“马铃薯酵母液”,用于烘焙面包等,产品远销国内外。
该公司的成功,离不开湖北省马铃薯产业开发的全面推动。
2015年起,湖北省以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马铃薯主食开发试点为契机,遴选宜昌市天宇食品有限公司、恩施州亚麦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湖北三杰农业产业化有限公司、湖北金银丰食品有限公司、武汉大汉口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探路,其中马铃薯热干面企业1家、马铃薯挂面企业2家、马铃薯馒头、糕点类企业2家,并确定各企业马铃薯补贴产品的加工数量和补贴资金额度。
3年来,湖北省积极培育马铃薯主食产品消费群体,充分利用媒体、“互联网+”和进学校、进机关、进超市、进食堂等形式,广泛开展现场品尝、宣传推介等活动,宣传马铃薯营养价值、产品类型及产业发展情况。2017年累计组织试点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会、招商会、博览会、观摩活动等21场次,在中央和省级媒体宣传9次,消费者逐步认识并接受马铃薯主食产品。
在政策的扶持和引领下,在真金白银的支持下,湖北省马铃薯主食开发初战告捷——产业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体系建设基本建立,科技创新取得一定突破,市场主体培育卓有成效,截至2017年12月下旬,5家企业3年累计生产各类马铃薯主食产品6064.9吨,销售6031.2吨。
不断增长的加工需求拉动生产环节快速发展,2017年湖北省马铃薯生产面积、单产、总产分别达到386.9万亩、211.3公斤/亩、16.4亿斤,面积、总产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增产量占粮食增产总量的12.8%,马铃薯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马铃薯主食化战略,给贫困山区带来无限希望。恩施州亚麦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地处国家级贫困县宣恩县,该公司建立马铃薯原料订单生产基地3000亩,吸纳240个精准扶贫户种植,产品保底回收进行精深加工,350名(户)贫困对象在该公司常年打工,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