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有3566名男护士 位居全国前列
原标题:他们很俏很紧缺!湖北有3566名男护士 位居全国前列
湖北已有3566名男护士 位居全国前列
他们很俏很紧缺
图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男护士李少星正在为患者配药输液。
曾经,他们极为小众,不为人知;现在,越来越多的男护士进入百姓生活中。
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5月10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湖北省卫计委了解到,截至2017年12月,湖北省注册男护士3566人,与2014年相比增加近一倍,在全国各省市中位居前列。
异样的目光越来越少
5月9日,82岁的患者刘大爷来到襄阳市中心医院北院区手术室,将一封感谢信亲手交给了手术室护士长贾锋仟。
半个月前,刘大爷患腹股沟疝气,刚被推进手术室,紧张得浑身颤抖。这时一个男声在耳边响起,“刘老,我是这里的护士。您放心,手术会很快,您身体这么好,肯定没问题”。一张笑脸、一双有力温暖的手,让老人顿时平静下来。
贾锋仟告诉记者,刚入职时多少有些不自信,甚至家人都不理解。不过,现在面临的尴尬和质疑越来越少。
去年,武大中南医院在患者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的患者愿意接受男护士服务。“男护士正越来越被患者认可。”该院男护士工作小组组长、重症监护室护士长丁新波说。
中南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孙慧敏称,医院10多年前开始尝试招聘男护士,后来有半数转岗。但最近几年,男护士队伍稳定。
2014年,中华护理协会男护士工作委员会成立,男护士有了专业性的全国组织。丁新波是该委员会中我省唯一的委员。他介绍,2014年全国男护士数量还不足2万人,到2017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10万。4年前男护士还只是偶尔出现在一些大型综合医院,目前一些市级、县级医院甚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有了男护士的身影,而且男护士岗位已经从最初常见的急诊、重症、手术室等专科扩展到儿科、血液透析、普通住院病房等更多的岗位。
职业的优势令男护士抢手
丁新波是中南医院第一位男性护士长。他说:“以ICU为例,危重症患者病情不稳定、变化快,各种医疗仪器多,比起女性,男性一点也不差,甚至思维更缜密,处理事情更沉着冷静,反应速度更快。对于各种仪器,男护士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该院ICU共有30名男护士,已占该科护士人数的四分之一。“男女护士搭配排班,互相取长补短,对患者更有利。”丁新波说。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男护士越来越受到欢迎。“护理工作劳动强度很大,男护士体力好,家庭负担少,承担急危重症管理上有体力和精力优势。护理不仅需要温柔和细心,也需要技术操作与设备管理能力。在职业人群中,一定的男女搭配对这个专业的发展有互补作用。”襄阳市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杨志敏说,该院目前有15名男护士,每次招聘到男护士都被各个科室争抢,特别是急诊、骨科、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泌尿外科等科室,对男护士需求很大。
消除护理行业的“性别差”
尽管医院对男护士的需求旺盛,但现实却是“供不应求”。“非常需要男护士,但却招不到。”采访中省内多家三级医院的护理部主任都发出同样的感叹。
记者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部、湖北医药学院等省内医学高等院校走访发现,通常护理专业一个年级男生只有数十人,而女生则为数百名。“有的班男生人数仅个位数!”一位老师说。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还是观念的问题。长久以来,人们形成了思维定式,护理行业就是女性领地。
丁新波介绍,最早从事护理工作的是男性,在11世纪至13世纪,男性承担了一半以上的临床护理工作。直到19世纪后期,男性仍然与女性一样从事护理工作。但其后,人们逐渐认为护理工作由细致、亲切、善于沟通的女性承担更为合适。社会普遍认为护士就是打针、发药,“伺候”病人,给医生“打下手”,没什么技术含量,收入也不如医生。这些都影响了男性对护士的职业认同感。
随着医学发展,护理专业化水平提升,“三分医治七分护理”观念被广泛认同。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男护士所占比例达10%至20%,有些甚至高达30%,“无性别护理”已被众多高水平医院接受推广。而截至2017年,湖北省护士行业中男性从业者比例依然很低,男护士仅占全省18万注册护士总数的2%。
采访中众多人士发出呼吁,消除偏见,用平和、尊重、理解的态度对待那些立志以护理为职业的男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教授陶红兵建议,从教科书及制度改变开始,淡化护士的“性别指向”,如不再称呼护士阿姨、取消护士燕帽等,消除“护士是女性职业”的偏见。(文/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龙华通讯员高翔、肖清心)
链接>>
一位男护士的细心与柔情
远隔千里的生日会
5月2日,武汉市第三医院男护士王斌,手持iPad,与远在北京,曾经的患者李贝(化名)视频通话,共庆自己34岁的生日。“王哥,没有你的一直鼓励,我不会有今天!这么多年,我在北京做电商已经小有规模,生活越来越好了,还加入了烧伤病友会,帮助其他病友们重返社会。”在视频里,李贝表达了心底埋藏已久的感激之情。
两人的缘分起于10年前,在烧伤重症监护病房的那次相遇。
唤回生命的耳畔低语
“全身皮肤94%烧毁,但在给他治疗时,却一声不吭,没见过这么能忍受疼痛的患者!”回忆初次见面时的情景,王斌说李贝让他“过目不忘”。
2008年6月28日,因工作中的一次意外事故,时年26岁的小伙李贝被烧得体无完肤,送到三医院抢救。此时,王斌来到烧伤重症监护病房从事护理工作不久。相仿的年龄、初入职的激情,让王斌对李贝格外关注。
严重烧伤患者要度过最难熬的两周“休克期”。皮肤“屏障”被毁,身体剧烈疼痛,浑身插满管道,无法说话,动弹不得。王斌与李贝朝夕相处,在他耳边轻声“约定”:动左手是疼,动右手是冷,动两只手是憋气不舒服,动两条腿是要大便,舌头弹上颚一次是想喝水,两次是想吃东西……默契逐渐在两人之间形成,李贝的病情也逐渐好转。度过休克期进入感染期,李贝开始了更艰难的植皮手术。从头皮取皮,一点点移植到全身,上药、覆盖纱布防止感染。一个多月时间里,15次植皮手术,王斌陪着李贝一次次经历。
由于没有皮肤,只剩裸露的肌肉,李贝感到“止痛药的效果越来越差,那种钻心的疼,每次都像把皮扒下来一次,痛彻心扉”。一次次的打击让李贝觉得生不如死。他开始不配合治疗,拒绝跟家属通话,情绪消极。“读给李贝听一封封家信”“床边的励志故事”……王斌不断尝试各种方法激发小伙。有一天,李贝病床边突然多了一台收音机,王斌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听说你是个‘体育迷’,北京奥运会要开幕了,广播里有很多奥运节目,我给你买了音响效果最好的收音机。”李贝听着奥运健儿的故事,心情慢慢的平复了。
56天后,九死一生的李贝转出了重症监护病房,转入漫长的康复阶段。李贝在后来的日记里描述对王斌的感激:“我在烧伤科重症监护病房做了15次手术,换了22次药,有35次想着活不过去了,是你的鼓励让我坚持,是你及时的发现让我的病情得到及时抢救,才让我活着走出ICU。”
抚平残缺的心灵
在康复阶段,李贝又经历了近20次整形手术,10年时间里,他在治疗、生活中遇到不顺,最先想到倾诉、求助的就是小自己两岁的“心中大哥”王斌。
由于严重烧伤让李贝的血管异于常人,王斌每次都会放下手里的工作赶来为其抽血,只有他最了解李贝的每一根血管;情感受挫,王斌第一时间充当两人的沟通“桥梁”;刚出医院,李贝经济窘迫卖手机谋生,王斌为鼓励他自食其力,“捧场”购买了手机;害怕歧视,李贝不愿接触社会,王斌陪他吃饭、看电影,鼓励他摘下帽子自信出门……
“许多烧伤患者无法真正康复,源于心灵的残缺,不能回归社会。李贝很幸运,他有乐观豁达的性格,还有王斌10年不断的抚慰。希望有更多医护人员、社会志愿爱心人士,像王斌一样全心帮助患者,成为他们的朋友!”三医院烧伤科主任谢卫国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龙华通讯员周莉、陈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