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财政局副局长项波: 每月跟踪分析百家税源大户
项波(中)与同事们交流工作 记者詹松 摄
民生要保障、城市要发展,对财政收支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分管协调武汉市预算收支的副局长,这是项波一直以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首要问题。
从武汉实际看,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财政持续增长的基础尚未完全筑牢,加上减税降负等因素较多,加大了财政增收的难度。但项波迎难而上,为企业减负的同时,强力推进财源增长。
项波说,加强财源建设、做大财政收入蛋糕是服务“三化”大武汉建设的重要举措,自己把目标“抓在手里,扛在肩上,殚精竭虑,强力推进”。
做企业的贴心人,培植壮大税源
开年的第一周工作日,项波就走进企业调研。当好企业“保姆”是他工作的日常写照。武汉优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项波经常探访的企业之一,针对企业反映的办理退税手续、办理出口自营业务等方面的问题,先后5次协调财政、税务等部门帮助解决。2017年该公司生产经营迈上新台阶,产值比上年增长63.5%。
项波认为,经常深入企业开展调研,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行业生产经营情况,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做好企业的“贴心人”。项波有一个习惯,坚持每月跟踪分析100家税源大户,进行财源策划,为财政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在培植壮大税源的同时,项波积极组织强化税收依法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完成2677.66亿元,比2016年增长10.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02.93亿元,同口径增长11.2%,全市地方税收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4%。我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规模、增幅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
坚定不移为企业减负
确保财税优惠政策落实
2017年是全面推进“营改增”改革的攻坚收官之年,共减轻全市企业税负200亿元以上,减税力度为历史之最。而全市税务登记达61.69万户,新增12.9万户,创历史新高。这背后都是项波认真研究制定我市落实工作方案、积极组织落实中央出台的对高新企业、小微企业等财税优惠政策的结果。
有人称项波是“铁算盘”,控制行政运行成本“一分都不能多”,而保障民生的重点投入是“一分都不能少”,甚至想方设法主动买单。
2017年全市人大政协“两会”召开后,他积极跟进“两会”议提案和政府工作报告“十件实事”,在预算安排上提早谋划、提早部署,设置集中财力办大事和议提案专项资金。项波积极组织建立财政存量资金常态化、实时化、精准化清理盘活机制,把“零钱”化为“整钱”,将节约和盘活的钱用于全市精准扶贫、改善养老服务等民生支出,全年盘活存量资金达35亿元。2017年,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2.8%。
勇当改革的“领头雁”
项波说,当前财政存在的客观实际,有四个“难”:做大蛋糕难、平衡预算难、支出管理难、运行风险防控难。“唯有改革,是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金钥匙’。”
要推进改革,谈何容易。作为多年亲历财政管理改革的参与协调者,项波牢牢抓住预算这一“龙头”,大胆探索,主动作为,亲自研究谋划财政改革路径——以预算绩效管理为重点,统筹推进财政部门10项重点改革,着力提高公共财政运行水平,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2017年,在开展预算绩效评价过程中,让部门“交叉评”和专家“现场评”,对35个重点项目绩效目标进行了公开评审,涉及资金55亿元。7场评审会过后,预算部门代表表示既紧张又“心服口服”。
经过不懈努力,全市市直绩效评价资金规模已从2013年的44亿元扩大到2017年的255亿元,增幅达5.79倍。
为让公众更好地看懂财政信息,对于社会关注度高的“三公”经费及民生类专项资金,项波坚持重点跟踪、积极推进、规范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2015年至2017年,武汉市政府财政透明度连续三年排名全国前十、中部第一。
武汉市人大代表刘成奎认为,武汉这几年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追踪问效,强化了“用钱受监督,花钱必问效”的理念,切实把钱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