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湖北过得越来越好了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鹏 通讯员 谭兵 孔元元
3月12日下午,武汉市六角亭街民意社区。“你好”“你从哪儿来”“我爱武汉”……一阵阵朗读声从社区服务中心会议室传出来,12个少数民族群众正在这里学习普通话。
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到湖北创业就业,但语言问题成为他们融入社会的最大阻碍。湖北省在多地设置了36家语言文化政策服务点,为在鄂务工的少数民族同胞提供语言培训和政策解读服务。
语言不通闹了不少笑话
21岁的小伙子阿里木来自新疆喀什,说到语言不通带来的困难,他笑着说:“闹了不少笑话。”
2012年,阿里木刚来武汉,完全不懂汉语,与人交流只能靠手势。有一次,阿里木去街上买衣服,看中一件后,用手势询问多少钱,老板做出7的手势。阿里木爽快地掏出700元递给老板。“结果把老板吓了一跳,他找给我630元,我才知道是70元。”
今年45岁的阿卜来提因为语言问题,烦恼了很久。
阿卜来提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到了入学年纪。他找到硚口区教育部门询问如何入学,但因语言不通,多次交流都没有解决问题,“当时我挺生气的,觉得他们是故意不办事。”所幸,硚口区民宗局得知此事,主动介入帮忙做工作,让阿卜来提的孩子顺利入学。“根据我们的初步调查,在武汉的新疆同胞们最盼望的事情之一,就是尽早学会普通话。”湖北省新疆商会会长库尔班江说,不少人和他聊天的时候,都后悔读书时没有好好学习普通话,“他们都觉得武汉很好,希望能够长期留在武汉工作、生活。”
专业教材涵盖20种应用场景
毕业于武汉工商学院的再丁江,考上选调生后,成为六角亭街道工作人员。最近,他有了一个新身份——民意社区语言文化政策服务点的志愿者教师。
再丁江说,服务点从3月初开始授课,初步定在每周一、三、五的下午,每次上课一个半小时左右,“主要是学习一些简单的交流用语,让同胞们交流的障碍更低。”
湖北省民宗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相关部门专门编写了教材,包括问候、问地址、看病、在商店等20种语言应用场景,组织志愿者担任教师。“再丁江这样的老师就很好,汉语没问题,还能用维语交流,有助于更好地教学。”
努尔麦麦提·库宛是在服务点上学习的新疆同胞中唯一党员。他在武汉已待8年,语言交流关已经过了,之所以来学习,是想解决写的问题。“开了个餐饮店,希望能够学会写汉字,做生意更便利。”
过得很开心在老家盖了新房子
语言的作用有多大?阿里木给出了答案:“过得很开心,工作更顺利。”
认识到语言是个大问题后,阿里木交了一位回族朋友,学会了简单的普通话。他在武汉的朋友越来越多,过得很开心。
阿里木是库尔班江开办的店里的烧烤师傅,“这几年给家里汇了几万元,在老家盖起了新房子。上次回去,邻居们都对我竖起大拇指,说我有出息了!”“听说湖北省设了36家语言文化政策服务点,只要想学的就能来学。我觉得特别好,解决了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