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工科技马新强讲述高校科技转化30年 从校园企业 迈向世界企业
长江日报  2018-09-10 16:43:25

华工科技马新强讲述高校科技转化30年 从校园企业 迈向世界企业

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以华工科技为代表的激光武汉军团,迈入国际激光产业前沿。华工科技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中闪亮的一段,是高校科技转化的典型代表。

  一脚跨进市场

    “激光卖不出去连皮鞋都不如”

  1988年,马新强从刚更名的华中理工大学光学系毕业,后留校在校科技处开始第一份工作,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彼时,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全国高校出现创办企业潮,拥有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华中科大,创办华中高理等校办企业。企业到底是以课题组成果为导向,还是以市场为导向?观念时时碰撞。

  1998年,33岁的马新强上任华工激光总经理,被时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周济寄予厚望——把激光作为一种产品推向市场,做大激光产业。

  为破除观念,马新强大刀阔斧改革,并在大会上说:“我们的激光器和激光设备就必须拿到市场上去交换,既然交换就存在价值和使用价值,所以从商品属性来说,激光和皮鞋是一样的,卖不出去就是废品,连皮鞋都不如!”“中国不缺科技人员和科研成果,缺的是贩卖科技成果到市场上的‘贩夫’。”《长江日报》最早对此做了报道。

  高智力成果,怎能和皮鞋一样呢?这是矮化高科技成果!校内外引发轩然大波。在校方支持下,马新强的改革创新被贯彻。       

  一年后,华工激光利润增长392%,科研人员按比例从产品销售利润中提取奖金,教授、博士们的收入提高了,课题组的利益得到兑现,大家共尝科研成果初步产业化的甜头。“激光必须走出实验室”逐渐成为共识。

   只用了10个月

    成华中高校上市第一股

  1998年,证监会新出台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上市优惠政策,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可不受上市指标限制,直接发行上市。

  彼时,华工高理、图像、开目、激光等公司,已成各自领域龙头,年利润可超千万元。第二年,校方对这4家校属企业改制重组,组建华工科技,马新强任首任总裁,瞄准上市。

  马新强回忆,在北京京西宾馆学习的时任校长周济,带着他找到同在京西宾馆的证监会主席周正庆自荐。

  当时世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北约使用激光制导炸弹袭击我国驻南大使馆。激光产业的战略性地位为国人所认识。“激光企业”标签确为企业加分,从改制到上市只用了10个月。2000年6月,华工科技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华中地区第一家高校上市企业,也创造了中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新股上市当日开盘价、收盘价、涨幅的最高纪录,被誉为“2000年最牛的高科技股”。

  华工科技募资超4亿元,企业净资产增幅300%,第二年投资5亿元兴建华工科技产业园。以哪个为导向?马新强用了10多年完成这道选择题。以科研开发为主的校办企业,终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化企业。

  2009年,华工科技再融资,开启IPO开闸以来湖北上市公司配股再融资先河。

   有所为有所不为

    放弃几千万元商用地

  2009年,华工科技对外宣布,将逐渐退出与主营业务关联度不高的行业与领域,集中兵力攻坚激光主业。 

  华工科技建设国家激光加工技术中心时,曾大量购进国外激光设备,澳大利亚切割机,德国三维切割机、固体激光设备等,一台设备80万美元。“有了国家级实验室、国家级工程中心,拥有了‘国内第一’头衔,代表中国水平,是不是就能自以为是、自得其乐?”马新强说,要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有紧迫感、不忘初心,记得我们为什么出发。

  朝着一个城墙口冲锋,必须集中主业、自主创新。“炒股票、做房地产、投资娱乐业都能赚钱,但这些是不是华工科技应该做的?”马新强透露,曾有几千万元商用地摆在他面前,“你看,我们拥有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种国家级顶尖科研机构,同时依托华中科大这样强大的技术、人才支持,若是仅仅以赚钱、赢利为目的,对得起这些资源吗?”

  自1999年成立以来,华工科技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创造中国乃至全球激光领域46项“第一”,“比如切割设备里的焊接头,海外购进一个要近60万元人民币,现在,华工科技能自己做了,未来,在视觉识别、核心软件等软硬件上,还将继续争取自主研发”。

  马新强透露,2019年,企业销售额有望突破百亿,向新能源汽车、3C、5G等领域全面进军,并将进一步完善华工科技打造的芯片—激光器—先进智能制造装备的垂直生态圈,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通讯员李慧)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