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山力兴冶专注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十年打磨一“薄板”
湖北日报  2018-08-31 17:21:57

  重24.7吨、厚2.75毫米的钢卷,轧成厚度只有0.3毫米的均匀薄板,轧制过程简直像在变魔术,而这魔术每天都会在黄石山力兴冶薄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石山力兴冶”)上演。

  产品越轧越薄,蛋糕越做越大。产值从0到35亿,企业从籍籍无名到湖北省百强、细分领域隐形冠军,黄石山力兴冶用了10年时间。

  快速成长的背后,有何秘诀?

  做细分行业摘珍珠的人

  黄石山力兴冶成立于2009年,土生土长的本土企业,位于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占地703亩。

  数据显示,2018年1月至7月,该公司总产值达18.5亿元。在过去的两年里,黄石山力兴冶纯利润分别达到1.2亿和7000万元,令同行艳羡。

  不过,翻看黄石山力兴冶的成长史,人们会发现它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

  公司副总经理柯江军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2011年投产到2015年的5年间,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彼时,受全国钢产量过剩影响,钢材价格从每吨5000元陡降至2000元,钢铁行业进入低迷期。

  行业不景气,考验着企业的实力,也考验着决策者的定力。公司该何去何从?冷静分析市场后,董事长冯声浪认为要坚持自身产品定位,不过分追求高端市场,“做钢铁行业细分领域摘珍珠的人。”

  定位日渐明晰。公司瞄准用户数量庞大的家电市场和建材市场,为之生产配套产品,让技术研发更接地气,与普通百姓贴得更近些。

  近两年来,伴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钢铁价格回升,行业持续回暖,公司渐渐步入正轨。产品订单如雪片一般,纷至沓来。柯江军告诉记者,格力空调、美的冰箱金属外壳材料,富士康电脑机箱,国内诸多品牌汽车玻璃滑道钢等产品,都出自该公司。

  不仅国内抢手,国外也十分俏销。据柯江军介绍,每年占公司产能20%的产品会漂洋过海,出口到西亚、东南亚、南美、欧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超过4000万美元。

  三年“熨”平一块钢

  每次路过黄鹤展翅、壮美绝伦的武汉火车站,柯江军都会多看几眼,内心难掩激动——该站房屋顶造型材料来自黄石山力兴冶。

  随着时代进步,造型奇特美观的建筑层出不穷,急需一种新材料取代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材质。市场的需求,就是企业的追求。从2013年起,柯江军带领公司研发团队着手此项新材料研发工作。

  对一家高新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家常便饭。然而,为满足材料百变的需求,新技术研发却让柯江军团队费尽心思。

  钢板厚度公差允许的范围是多少才能保证一次轧制成型?如何让钢板冲压成型后表面光滑平整无裂纹?如何保证折弯处无折皱?一项项技术难题如同拦路虎,摆在柯江军团队面前。事实上,这也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行业的难点、痛点,成了柯江军团队的兴奋点。他们一个工序一个工序接力测试,每个工序又进行上百次实验,历经23道工序的磨练,耗时整整3年,柯江军和同事们终于攻克技术瓶颈,一种镀锌薄板新材料横空出世。

  据了解,该项技术及产品,在湖北省内乃至全国行业领域首屈一指。2017年,黄石山力兴冶柯江军团队参与研发的该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每年研发五个新产品

  8月28日,黄石山力兴冶车间一派忙碌。一条200多米长的生产线上,金属板走着“一”字步;另一条9层楼高的生产线上,金属板则走着“之”字路。末端,一条条闪着银光的镀锌薄板陆续下线。记者发现,生产线旁少见工人身影。“生产线自动化程度十分高,工人们只需要坐在控制室里操作电脑就行了,生产线上几乎不需要人工参与。”柯江军介绍,公司有员工70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105人,全部参与技术研发。该公司还与武汉科技大学钢铁学院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邀请钢铁专家指导产品研发。2017年,该公司已成功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我们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每年要研发5个以上新产品。”柯江军表示,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没有品质就没有尊严。只有脚踏实地,立足自身发展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品附加值,不断突破尖端技术,才能掌握市场主动权。

  技术研发舍得投入。据介绍,2018年该公司计划投入1.2亿元,用于新产品研发;投入785万元,用于30项技术改造项目。一系列技改项目的实施,将增加产品类别、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能源消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卫学平 马丽芬)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