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让“黄金果”变“伤心果” 张湾区破解猕猴桃产销困局
湖北日报  2018-07-11 12:23:53

  原标题:采摘节、冻库冷藏、酿造果酒“三条腿”走路,张湾区破解猕猴桃产销困局 不让“黄金果”变“伤心果”

不让“黄金果”变“伤心果” 张湾区破解猕猴桃产销困局

图为:张湾区停舟山特色果品合作社负责人张达斌(右一)和乡、村干部查看猕猴桃长势。

  7亩地的猕猴桃,其中3亩已挂果,沉甸甸地挂在枝头。可47岁的王元崇心里七上八下的,每天都要往村头跑一趟,看看那儿的冻库和电商服务中心建得怎么样了。

  王元崇是十堰市张湾区西沟乡长坪塘村的果农。7月5日,村支部书记孟德凤告诉他,冻库和电商服务中心都已建好,只等安装内部设备,“十一”前肯定投入使用。王元崇这才踏实下来:“就算再遇上2017年那样的连阴雨,果子一时半会卖不掉,咱也不怕了。”

  扩张过猛 警报拉响

  王元崇2008年开始种猕猴桃,前几年嫁接的新品种“黄金果”2017年挂果2亩,亩产1000多斤,按8元每斤计算,能挣近2万元,但2017年一场连绵40多天的秋雨,把他浇了个透心凉。“采摘活动没来多少客人,再加上日照不足,果子味道差,卖不出价。”王元崇在穿村而过的十竹路边向过往司机兜售,才把果子勉强处理完,最后一算账,总共只卖了8000多元。

  一场雨,让果农们损失惨重,这时他们发现,猕猴桃可以是“黄金果”,也可能变成“烫手山芋”。长坪塘村有猕猴桃果园300亩,2017年挂果近200亩,产量约35万斤,销售170多万元,平均单价不到5元,比市场价低了至少3元。“前几年猕猴桃卖得好,种的人越来越多。”王元崇说,周边的沙洲村、白石村、西沟村等都在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规模都在300亩左右,销售也大多以举办采摘节为主,“客人就那么多,竞争越来越激烈。”

  张湾区农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张湾区有10个村种植猕猴桃,总面积约1500亩,2018年则是13个村、1970亩。一年时间,猛增近500亩。张湾区农业局党组副书记叶克勤表示,为猕猴桃寻找更多出路、避免果贱伤农局面的出现,已“刻不容缓”:“2017年,张湾区挂果约500亩,只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再过两年,挂果面积大幅增加,产销矛盾将更加突出。”

  未雨绸缪 多管齐下

  临渴掘井,不如未雨绸缪。2018年,张湾区动工建设5个冻库,长坪塘村便是其中之一。“投资50万元,面积100多平方米,能装100吨鲜果。”孟德凤说,卖不掉的果子可以先放到冻库,保鲜期在4个月到半年,“春节前后再上市,价格可能更高。”

  冻库隔壁的乡电商服务中心将由张湾区委组织部、张湾区商务局牵头,邀请专业电商团队,为长坪塘及周边几个村打造线上销售平台,统一与物流公司谈判、签约,降低物流成本,缩短发货时间。

  此外,村里的停舟山特色果品合作社正在开发猕猴桃果酒。合作社负责人张达斌介绍,2017年试酿了2万斤果酒,市场反响不错,2018年计划酿造4万斤,能消化鲜果12万斤,“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鲜果的需求量将持续上升”。

  有了这三张牌,孟德凤感觉底气足了不少:“以前单纯依靠采摘节销售,现在是采摘节、冻库冷藏、酿造果酒三条腿走路,咱们村的果子应该不愁卖了。”

  张湾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在张湾区推广“基地种植+冻库存储+线上线下销售+粗加工”的模式后,还应加强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建设,“比如果品可回溯体系,我们才刚起步;品种改良,只有沙洲村等少数几个村在做;订单销售和从事深加工的市场主体几乎是零。”该负责人表示,需大力提升品质,建立品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附加值。(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刘涛 鲍升涛)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