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昌“一村一品”带动近万贫困户增收
湖北日报  2019-02-13 09:37:25

孝昌“一村一品”带动近万贫困户增收

图为:农户在茶园劳动。(视界网 殷婧 摄)

  产业扶贫作为一种“造血式”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点与难点。

  孝昌以“每个行政村至少建立一个产业基地、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套合作社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一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收门路”为目标,紧贴县情实际和贫困户需求,发展苗木花卉、林果茶、特色养殖等,走出了一条特色扶贫产业蓬勃发展之路。

  伴随特色产业发展,孝昌形成了光伏扶贫、“种养加”扶贫、稻虾种养、温氏生态养猪、林下养鸡、自主发展果茶、联村种植太子稻等8种产业扶贫模式,带动9823户贫困户增收。

  一村培育一个主导产业

  邹岗镇牛迹村的太子稻、周巷镇青山村的油茶、丰山镇祝河村的红桃、周巷镇新龙村、新张村及小悟乡田堂村的苗木、陡山乡大兴村的河蟹种苗、小河镇新堰村的稻虾共养……如今,孝昌特色产业的品牌越来越多。

  “我们村依托绿托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苗木花卉、生态农业、民俗村落和旅游观光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孝昌县邹岗镇牛迹村支书周庆国说。

  湖北绿托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落户邹岗镇,以牛迹村为中心,流转周边村土地,总投资近3.5亿元,规划总面积6300亩,分三期建设。目前,苗木生态观光园基本成型,千亩梅花将于3月绽放。

  “公司流转94户贫困户土地400亩,每年给予贫困户土地流转金共12.5万元,每年带动31户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余元。”周庆国说。

  除了发展种植养殖业,孝昌还大力发展农旅养生态产业,把县域当景区规划,把村庄当景点打造,把沿路沿线当景观设计,让全县村村有景点、处处有景观。2018年,孝昌乡村共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亿元。

  2018年底,孝昌出台的“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提出,通过3年努力,实现每个贫困村至少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基地、一个专业合作社、一个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项目的格局。

  政策扶持各类经营主体

  孝昌通过争取上级扶贫资金、设立本级专项资金,扶持特色产业发展。

  对新种植苗木花卉规模在30亩以上,经林业部门验收合格,每亩一次性补助300元;对新种植林果茶(油茶)规模在30亩以上,经农业、林业部门验收合格,种植猕猴桃、葡萄、蓝莓、树莓、茶叶的每亩一次性补助600元,种植其它水果及油茶的每亩一次性补助400元;对新种植中药材30亩以上,经农业部门验收合格,每亩一次性补助400元(灵芝每棒补助1元);对种植蔬菜30亩以上,经农业部门验收合格,每亩补助400元;对新发展稻虾综合种养30亩以上,每亩一次性补助300元。

  为建立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该县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贫困户5户以上、每户增收6000元的,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联结1名贫困户奖励1000元的标准给予奖补,最高不超过5万元。对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产业规模在500亩以上,并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长和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根据基地建设实际和扶贫绩效,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综合给予政策支持。

  为引导贫困村以土地、水面、设施设备或资金等方式入股参与“一村一品”建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县财政按照贫困村年实际分红资金20%标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予以奖补。

  该县还与湖北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先期筹资500万元作为代偿基金,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和农旅项目。单个涉农主体担保信贷额度原则在10万元至200万元,最多不超过1000万元。同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拓展业务,国有商业银行将普惠金融重点放在农村。

  2018年,孝昌产业扶贫获各类奖补资金共2108万元。

  公司壮大了,贫困户减少了

  春节前夕,孝昌县卫店镇大堰村的农户领到了100多万元工钱。发放工钱的,是管氏茶叶有限公司。

  在大堰村,九成以上农户在该公司基地打工。女工一天工钱70元,男工90元,挖树工人一天250元,技术工人年薪2万至3万元。

  管氏茶叶董事长管少华介绍,2006年公司创办初期,茶叶基地主要分布在小悟乡和观音湖的山场上,年产值仅一两百万元。2018年,公司产值达到3000万元,利润300万元以上。

  按照相关产业扶贫政策,参与扶贫的市场主体发展林果茶等产业,国家、省、市、县都有奖补。如,孝昌县政府联合邮储银行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设立平安扶贫贷。2018年5月,管氏茶叶通过联接20个贫困户,获平安扶贫贷200万元。

  “这笔贷款,利息由平安保险公司支付。还贷期一年,还可续贷。在一个还贷期内,公司按每户8000元至1万元的标准,支付贫困户收入。”管少华说。

  公司壮大了,农户也获得了更多实惠。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打工创收,大堰村的贫困户由2014年的119户减少到如今的20多户。

  “2013年底,我们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流转大堰村4000亩土地,包括几乎所有的荒山、荒岗、荒地,用于栽种苗木、茶叶、油茶。公司按每年每亩不低于500元的标准,给农户流转费。同时,政府另外按每亩100元标准,一次性奖补流转土地的农户。”管少华介绍,有的农户不愿流转土地,还可以土地入股分红。该村10户贫困户以28亩土地入股,2018年享分红3万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宋效忠 通讯员 黄一鸣 殷婧)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