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昌全年禁捕 倒逼水产养殖升级
湖北日报  2018-07-27 15:08:33

  一年一度的长江禁渔6月30日结束了,但宜昌没有。作为中华鲟保护区、长江水生物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从葛洲坝至宜都清江口,2018年起全年禁捕。这意味着,各大鱼馆“长江鱼”招牌不能打了,否则要么是隔年冷藏的,不新鲜;要么是傍名牌,假冒;或是私自偷捕,违法。

  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发现,宜昌鱼馆无一更名,餐桌上名贵江鲜并未缺席。它们是哪儿来的?

  宜昌江段已全年禁渔

  十里红,村名,在宜昌江南岸,四大家鱼的天然产卵场。村民70多户,龚、罗、陈三大姓,世代“吃长江”。

  但7月4日记者看到,十几条渔船锚在江边,漆光很暗,闲置已久。村民杨文杰说,他家从爷爷辈开始打鱼,现已彻底上岸。

  宜昌渔政处处长何广文说,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就要求,实施中华鲟、江豚拯救行动,长江流域部分保护区率先全面禁捕。宜昌积极响应,对渔民发放相关补贴,600多条渔船船主全部转业转产。

  宜昌江段232公里,有长吻鮠、鲇、铜鱼等100多种经济鱼类及国家一二级水生动物中华鲟、胭脂鱼、江豚等。受污染、过度捕捞等影响,资源退化明显。

  季节禁渔16年,水生资源颓势大为缓解。葛洲坝下游2015年能观察到3头江豚,2016年仅比以往多禁一个月,就能看到14头江豚了。

  但何广文说,捕捞技术越来越厉害,稍微放开,禁渔的一点成绩就会顷刻乌有。全年禁捕至少要延续到2020年,再看能否适度放松。

  宜昌水产养殖在升级

  但餐桌上“长江鱼”何来?何广文建议记者赴相关县市采访养殖革新,寻找答案。

  枝江有3家工厂化养殖场,其中2家在仙女镇。镇委书记朱华民说,他们模拟长江环境搞“跑道养鱼”,产量是以往的10倍;资源循环利用,变鱼粪为肥料,延伸了产业链。

  在鲁港村,一尘水产合作社负责人雷喜平说,其“底排污+微流补水”技术目前在国内最先进,循环水与江流无异,塘底漏斗吸附鱼粪,水比长江干净,低碳、高效,效益大幅提高。

  工人老黄给鱼喂食,将饲料倒入“跑道池”顶头的机械盒,轻点按钮,两条长22米、宽5米、深2米的“跑道池”瞬间沸腾,鱼儿们争相抢食,翻江倒海。记者看到,“跑道”尾端有个收集池,一根管子与池外大塘连通。老黄说,“跑道”里是名贵鲈鱼,大塘里养花白鲢,水把鲈鱼粪、残饵流进大塘,花白鲢吃,如此净化、循环,可把污染降到最低,近乎零排放。

  雷喜平说,传统池塘就像“散养”,循环流水是“圈养”,她的9条“跑道”每条有220立方米,各养5万斤草鱼和3万斤鲈鱼,年纯收入近10万元/池。

  空间不大,这么多鱼挤着,不缺氧吗?

  雷喜平说,“跑道”配有气提式推水机,模拟长江环境,产生循环水和高溶氧,与大塘不停换水,水流加速,鱼儿逆水游动,都是“运动健将”,肉质好,“草鱼无论煎煮,肉都不散”。而且高密度养鱼,饵料投放、疾病预防精度高,跟大塘比,饵料投喂率降低30%,用药不到20%,水体污染少了。

  2017年8月17日,湖北省现代渔业建设推进会在仙女镇召开,专家认为,传统养殖尾水污染大,残饵鱼粪沉淀,将塘底垫高,清淤成本高,“圈养”无污染,效益高,是可持续、友好型养鱼模式。

  试看名贵江鲜哪家强

  在当阳,记者见到养殖大户陈俊,荆州人。

  陈俊在荆州有3万亩养殖水面。2003年长江刚分步禁渔他就嗅到风向,“全面禁渔迟早会来,野生精品鱼会越来越少。”

  2017年,因投食喂鱼污染大。不投肥,产量减七八成,“花鲢去年批发价4块5,今年7块5!”他再次预判,鱼市行情将很快上扬。就来到当阳,流转夏家冲一个水库,1800亩,“养殖无污染、高品质鱼来填补市场空白。我按精品标准养,没准能冲个地标型产品!”他信心满满。

  何广文认为,全面禁渔倒逼水产养殖升级,势所必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振雄 通讯员 严成斌 黄金梦)

编辑:苏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