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一书带您“穿越”武汉地标的1800年

武汉晚报2021-07-01 10:28:52

  原标题:呈现最完整最清晰演变轮廓 最新版黄鹤楼“百科全书”首发 一书带您“穿越”武汉地标的1800年

一书带您“穿越”武汉地标的1800年_fororder_2

  《黄鹤楼志》(2019年版)编审潘长胜介绍编撰出版情况。

一书带您“穿越”武汉地标的1800年_fororder_3

  《黄鹤楼志》(2019年版)。

一书带您“穿越”武汉地标的1800年_fororder_4

  黄鹤楼公园落梅轩,《黄鹤楼志》(2019年版)首发式现场。

  6月30日,《黄鹤楼志》(2019年版)首发暨捐赠仪式在黄鹤楼公园落梅轩举行。记者了解到,该志书是在1999年版的基础上修编而成,堪称黄鹤楼“百科全书”,不仅时间跨度大,且内容十分丰富,让读者能全面了解黄鹤楼1800年“楼生”的兴衰起伏。

  20年沉淀2年打磨

  名楼名志“翻新”问世

  志书在于存史,是为了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

  黄鹤楼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给名楼修名志,20多年前,武汉多位专家聚集,阅览古今相关文献,并进行实地考察,才编撰完成《黄鹤楼志》(1999年版),由于其资料丰富,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好评。但20年已过去,许多新发生的大事记、新成果需要记载,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关于“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的规定,2019年,他们和长江日报一起精心策划,启动了第二轮《黄鹤楼志》编修工作。

  “经过两年编修,2019年版志书终于在党的百年诞辰之际,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记者看到,新志书共分为五篇,分别是沿革、园林、人物、艺文、旅游。

  入志资料上自汉末三国,下至2019年,时间跨度长达1800年,涵盖范围包括黄鹤楼公园及周边地域在内的自然环境、历史演变、建置沿革、文物名胜、名人行踪、古迹遗名、艺文创作、园林建筑、花木景园、旅游发展等等。并充分吸纳近20年来黄鹤楼历史文化研究和黄鹤楼事业发展的新资料、新积累。

  将黄鹤楼演变轮廓

  最完整最清晰呈现出来

  首发仪式上,《黄鹤楼志》(2019年版)编审、黄鹤楼文化顾问、武汉出版社原高级编辑潘长胜对此书予以高度评价。他说,新志与旧志在历史的传承上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但收罗更加宏富,资料信而有证,真实可靠;且求新求变、与时俱进。

  在体例框架上,新志将旧志原来的章、节、目三个层级,创新增加到四个层级,即篇、章、节、目,分类更加细致,记述的范围更加广泛。在设计排版上,使用了很多高清大图。

  “在新志中,图片所占篇幅比例大大提升,这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和审美习惯。”该书设计师说。“经过编撰者筛选大量资料,新志还填补了多处学术空白。”潘长胜介绍,第一篇章第一章《古楼》,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完整、最清晰的黄鹤楼演变的轮廓。

  例如元代是否存在黄鹤楼,以前是存疑的,但这一次,编撰者经过精详考证,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征引频繁,用文史互证互补的方法,记述、还原了历史真相。

  还有第四篇《艺文》,它在第五章以35个条目,首次系统记载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黄鹤楼传说》的源头文字,为保护、传承国家非遗进行了开拓性探索。此篇中记载的许多诗词书画作品,不仅稀见,而且具有传世意义。

  怀着感情编修

  主编冯天瑜倾情推荐

  作为文化史研究者,同时作为1999年版和2019年版《黄鹤楼志》的主编,武汉大学教授、文化史名家冯天瑜对黄鹤楼有着特殊的情怀。

  “作为武汉人,从小在黄鹤楼下长大,黄鹤楼文化融入了我的生活和记忆之中。所以在两本书的编修中,我都怀抱着热爱和期待。”冯天瑜说,参与新志编修的工作人员更加全面,不仅有新黄鹤楼的设计者、长期从事黄鹤楼文化研究的学者,还有黄鹤楼5A级景点的经营者。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志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更加趋近完美。“它是一本让大众了解、认识黄鹤楼的参考文献。”冯天瑜期待地说,也希望在今后,它能对黄鹤楼文化的进一步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黄鹤楼公园管理处主任李鸣生表示,新志书的编修,不仅有利于黄鹤楼历史文化的传承,还能进一步加强黄鹤楼的国际传播能力。“这也鼓励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注重黄鹤楼的文化管理,进一步注重修缮景点,编写导游词、完善数据库,打造文化品牌、开发旅游线路和文旅商品等。” 

  记者了解到,在随后的赠书仪式上,新志书编撰成员们现场向省市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和高校图书馆等20余家单位赠送《黄鹤楼志》(2019年版)。

  仪式过后,新志书副主编、武汉大学教授钟年和编撰成员、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分别以《历史真实与想象真实——作为精神地标的黄鹤楼》  《武汉与黄鹤楼的前世今生》为主题,发表了学术讲座。

  (记者杨晓雨 通讯员詹才来 王建权 摄影 记者苗剑)

阅读
 
编辑:李燕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