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十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全市有茶园80万亩。图为竹溪县龙王垭茶园。(通讯员 余登明 摄)
上月,十堰茶叶产业链工作专班组织10余家茶企赴杭州参加茶博会。十堰市老母荒茶叶合作社理事长余盛林去了,对四川竹叶青和杭州龙井印象深刻。“四川举全省之力,打造一个品牌;我们在西湖游玩,所到之处,人人喝龙井。”他说,这就是品牌的魅力与力量。
余盛林今年35岁,张湾区柏林镇秦家坪村人。村里有500多亩高山茶园,最老的茶树有200多年。他早年在深圳打工,2014年返乡,牵头创办合作社,打出“老母荒”品牌,实行5个统一:茶园统一管理、鲜叶统一入社、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以前鲜叶60元一斤,我保底价120元收购,但有一条,质量必须达到要求。”一次,一名茶农送来鲜叶,余盛林一看,芽尖带把,叶子也采大了,不肯收。茶农急了,当场争吵起来。余盛林最终收下,但付钱后转头把茶叶都倒进河沟里。在场的茶农一片惊讶。“从那以后,再没人拿不好的鲜叶来糊弄,对茶园的管护也越来越用心。”
余盛林请来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研发6个系列产品,在3个电商平台上线。合作社目前有茶园1000亩,去年产值300万元。
余盛林说,合作社现在有“三难”。采茶难:采茶是季节性劳动,缺乏稳定劳动力;炒茶难:行业标准不一,工艺停滞不前;卖茶难:同行之间互相挤压,存在恶性竞争。“‘三难’互相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破解?余盛林认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是当务之急:制订行业标准,鼓励创新,鼓励研发更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由龙头企业负责,对品牌实施严格管控,质量达标的企业方能入围,不达标的坚决淘汰。“抓产品质量,提升品牌附加值,打开销路。效益上去了,采茶、制茶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他说。
十堰是全省四大茶叶主产区之一,有茶企300余家。2020年,全市茶叶基地80万亩,综合产值85亿元。该市计划至2025年,全市茶叶基地达到100万亩,综合产值150亿元。
十堰曾打造“武当道茶”品牌,前不久更名“武当山茶”,因种种原因,距离整合全市资源、抱团占领市场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
余盛林建议,可以由县市区分别打造品牌,看谁脱颖而出,再承担打造全市区域公用品牌的重任。他介绍,张湾区茶叶产业协会本月将成立,整合全区茶企、茶叶基地,建设育种、栽培、采摘、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争取为全市茶叶产业发展蹚一条新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徐毅)
链条越完善,发展路越宽
除生产红茶、绿茶外,2020年,我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开发红茶醋饮料,利用十堰的优势茶叶资源,走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之路。但由于缺乏外部力量的扶持,融资渠道狭窄,人才缺乏,科技水平低,对创优创牌方面的意识不足,导致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目前,新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库存量较大。希望“链长制”的实施,能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企业带来更大帮助。
——湖北星梦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航
合作社在竹溪县兵营镇、水坪镇建有两个养猪场,目前存栏近8000头。5月下旬,生猪产业链工作专班前来调研,承诺将协调解决贴息贷款、养猪场沼气设施建设、居民拆迁等问题。新希望、东方希望等生猪产业巨头落户十堰,对合作社是个好消息。前期,我们可以供应仔猪;后期,在生猪屠宰、加工方面,我们可以寻求与他们合作。链条越完善,产业发展的路子就越宽广。
——十堰智强养殖合作社负责人 翁德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