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武汉:立足水优势 努力建设造福市民的幸福河湖

长江日报2021-03-23 10:47:06

武汉:立足水优势 努力建设造福市民的幸福河湖

两江交汇,气象万千。

武汉:立足水优势 努力建设造福市民的幸福河湖

百里沿江生态廊道。

武汉:立足水优势 努力建设造福市民的幸福河湖

周家河泵站主泵房车间。

武汉:立足水优势 努力建设造福市民的幸福河湖

大东湖深隧施工现场。

武汉:立足水优势 努力建设造福市民的幸福河湖

武昌区在内沙湖实施湖泊生态修复,经过持续的生态整治、湖泊生态系统重建,水下“森林”清晰可见。

武汉:立足水优势 努力建设造福市民的幸福河湖

中国地质大学开展“节水减排,从我做起”设计发明创意大赛。

  2021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九届“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是第三十四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21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Valuing Water(珍惜水、爱护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活动主题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

  武汉,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全市现有水面面积2117.6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4.7%,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漂浮在水上的城市”。从远古的云梦大泽,到大禹治水导汉江入长江,再到明成化六年汉水改道,形成“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恢弘城市格局,水运之便使汉口迅速崛起为“驾乎津门、直逼沪上”的“楚中第一繁盛”。千百年来,武汉在与水相争、与水相依的发展中生生不息,水优势就是这座城市最大的优势。

  近年来,武汉不断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理念,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着力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打造世界知名滨水生态名城的脚步更实,城市安澜、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目标更近。

  把防汛当作“天大的事”,确保一城安澜

  武汉地处长江的“顶水点”,上有三峡川水、洞庭湖湘水下泄,下有鄱阳湖顶托,还有汉水夹击,始终处于长江防洪的前沿。加上武汉地势低洼,梅雨期暴雨集中,往往面临外洪内涝严峻考验。特别是1954年、1998年爆发的大洪水,至今仍让不少武汉人回忆起来感到心惊。

  每年夏天,总长超70公里、总面积740公顷的两江四岸江滩公园内,观江看水的人络绎不绝。城市越来越坚固的堤防,给了百姓无畏洪水的自信。

  过去的江滩并非如此。曾经的它,堤身单薄,环境恶劣,有上百处险工险段,为水患所困。在长江与汉江的汇合处,龙王庙一直是武汉的防洪险点。1998年特大洪水,龙王庙险象丛生,堤岸下被洪水掏空,堤外江水超过马路5米多。大汛后,龙王庙综合整治工程拉开序幕。扩宽口门、改善河势、除险加固、综合整治……江滩最原始的模样也在此定格。

  武汉全力构筑防洪安全防线,着手破解“临江不见江”城市格局。现今正在铺陈的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将更多的沿岸空间留给市民,真正实现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草长莺飞、欢声笑语的江滩,已不再单单是防洪工程,而是统筹江、堤、滩、路、岸、城等空间关系,打造融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为一体的靓丽城市名片。

  牢牢挡住外洪,“城市看海”的内渍之困也有所破。的哥张师傅对于城市排涝能力的提升很有感触,“竹叶山立交以前老淹水,怎么转都转不过去,现在好多了。”

  易渍水点的逐一改善,是全市排涝泵站抽排能力根本性提高的结果。2016年洪涝灾害后,武汉修建了江南泵站等一批大型泵站,拓宽了巡司河等骨干排水港渠,增加排水流量1512立方米/秒,中心城区外排能力实现倍增,总体排涝标准提升至10-20年一遇。

  去年,面对长江历史第三大流域性洪水、历史第一大汛期降雨量,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克难攻坚,将对“江河不决堤、湖库不溃坝、城市不内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不受损失”的铮铮誓言进行到底。长江5轮洪峰“俯首东去”、8次强降雨“收兵回营”,英雄之城的英雄人民取得了防汛抗洪的又一次伟大胜利。

  今年,面对大汛过后可能发生的“姊妹洪水”,全市又已启动新一轮的防汛备汛工作。在府澴河出口河段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现场,1000余名建设者和500多台机械设备“削”底泥、扩水道,铆足全力迎战新一轮汛期。

  开展水环境治理攻坚,力促水清岸绿

  水环境是城市重要的生态环境,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

  作为拥有166座湖泊的“百湖之市”,如何保护好水环境,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通过湖泊立法,划定“三线一路”,设立保护界桩,开展巡湖行动,极大遏制了填湖、占湖违法行为,湖泊“保量”问题得到巩固,市民越来越关切水质的提升。

  近年来,咬定绿水青山,武汉紧紧围绕“长江大保护”,聚焦南湖、汤逊湖、北湖、巡司河、黄孝河、机场河“三湖三河”、东沙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以清流、清管、清源“三清行动”为抓手,创新推行官方河湖长、民间河湖长、数据河湖长“三长联动”工作机制,以“水岸同治”聚力江河湖库的水质改善。

  为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5年时间,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82.5万吨/日,新建污水管网1755公里。同时,整治了620个排污口,改造了1万处管网混错接和功能性缺陷,推进1680个小区单位、86所高校雨污分流改造,打出了污水治理“组合拳”。

  去年,全国首条深层污水传输隧道——大东湖核心区污水传输系统工程PPP项目主隧通水运行,半个武昌城的污水通过埋深超30米的“快车道”奔向北湖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

  今年2月,湖溪河观景长廊雏形初现,曾经的臭水沟摇身一变成景观渠,处处都是春色。

  湖溪河长约1530米,南起珞喻东路,北至东湖的子湖喻家湖,从华中科技大学穿流而过。随着湖溪河沿岸排口不断增加,水体污染日趋严重。为改善水体环境,2018年,武汉启动“水体提质攻坚行动”,湖溪河综合治理工程拉开帷幕。经过2年多的整治,过去仅有六七米宽的河道被拓宽三倍以上,放眼望去,近20米宽的河道内碧波起伏,随风荡漾。

  武汉西南的武汉经开区(汉南区),水资源极其丰富。这里不但有长江、东荆河、通顺河、马影河等16条河流穿流而过,还有星罗棋布的26个湖泊。2018年,全区启动26个湖泊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三角湖、太子湖、万家湖、汤湖、官莲湖等迎来新生。其中,美丽的汤湖湖面开阔、植物昌茂,在水一方的汤湖图书馆被誉为武汉“最美图书馆”。

  “湖滨绿柳多烟颦,岸下碧水生风鳞。”近日,在摘得“全国示范河湖”的东湖郭郑湖鹅咀处,透过波光粼粼的水面可看见一片郁郁葱葱的“水下森林”,湖水清澈明净,水草丰茂摇曳,碧波荡漾,鱼翔浅底。这是武汉系统治水、久久为功的初步成果,也是城市水环境持续向好的见证。

  春分时节,武汉东湖樱花园内1万余棵樱花树纷纷进入盛花期。夜幕降临,灯光璀璨,夜赏樱花的游客摩肩接踵。与好友一起在樱花树下,举杯共饮樱花酒,酒香伴着花香,品一品这份独属于春天的温柔,是武汉人的幸福。不少市民评价:“对武汉人而言,几乎所有春天的美好,都能在东湖边找到。”

  聚焦民生福祉,保障城市供水

  让治水的获得感离百姓更近一步。

  去年12月17日下午4时许,白沙洲水厂改扩建工程通水。源源不断的清水从白沙洲水厂流出,送往平湖门水厂,再进入武昌老城的千家万户。

  白沙洲水厂位于洪山区青菱乡建和村,西靠长江,南临青菱湖。此次改扩建工程的完工,其通水能力由原来的日均80万吨扩大至100万吨,供水范围辐射武昌中心城区。

  近年来,全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提升。目前,全市总供水能力达到631万吨/日。

  今年1月1日起,市水务集团开始向航空总部区13.5平方公里区域供水,同步配套建设塔子湖加压站向盘龙城10万吨供水工程,这标志着黄陂南部地区正式纳入全市“供水一张网”,形成了双水源供水格局。

  由于历史原因,许多老旧社区的二次供水设施老旧。而热水器、洗衣机的普及,使得水量不够、水压不足成为民生“痛点”。

  去年底,在武昌滨湖名都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程投用现场,小区居民谭进友喜上眉梢。滨湖名都小区一期于1998年建成入住,共有15栋楼,多为8层和6层的住宅,此前小区水管经常出故障,高层住户家里经常停水。在谭进友家里,常年摆着3个水桶,准备随时提桶“借”水。

  为解决小区居民用水难题,滨湖名都小区纳入小区二次供水改造范围。水务部门制定了二次供水改造方案,对庭院管道、楼内立管全部进行更换。泵房也“破旧立新”,在征得全体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建造一所新的加压泵房,让高层也随时有水可用。

  两年时间,全市共完成中心城区601处老旧社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解决了约24.9万户87万余居民用水难的问题。

  助力脱贫攻坚、协力乡村振兴,农村安全饮水也不能掉队。目前,我市已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达到98%。新洲区刘集水厂被评为“2020年度全国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

  以节水促减排,力推绿色发展

  水资源是城市发展源源不绝的动力。在努力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武汉一直将珍惜水、爱护水放在重要位置。

  走进南湖中央花园,不仅可以看到各类“节水型小区”创建活动的图片制成宣传彩板,还能听到以节水型社区创建的目标、任务编成的顺口溜。在这里,节水达人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2019年,武汉开始打造高校节水管理的“武汉模式”,出台《武汉市高校节水减排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在2018年的基础上2021年整体下降20%,当年节水总量达到1500万立方米。

  洪山高级中学建成了我市中学最大规模的雨水利用项目,年雨水回收利用能力达5万立方米。2020年,学校实际雨水使用量达到3万多立方米,有效降低用水量约30%。

  在“节水即减排”的共识下,各行各业尤其是用水工业大户如火力发电、钢铁、石油石化、纺织和造纸等行业都在竭力倡导节水减排,并通过技术革新、设备改造等方式降低用水量并控制排污量。

  武汉华星光电作为显示面板生产企业,生产工艺复杂,生产过程中耗水量大。为了践行绿色化生产,公司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减少清洗环节,并设立三级用水计量网络。去年,单位产品用水量达到3.68立方米/平方米,仅为行业先进值6.39立方米/平方米的一半,用水效率领跑全行业。

  截至目前,武汉市整体城市节水指标持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十三五”期间,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下降了三成左右,大量节省社会投入的同时,也因减少排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砥砺奋进新征程,武汉将“幸福河湖”的建设纳入重要日程。幸福河湖要满足人的安全生态需要、经济发展需要、民生福祉需要、文化积淀需要,进而实现人水和谐共生。为此,武汉还将全面推进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促节水,为城市和居民“防洪保安全”,提供“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成为长江大保护的实践典范。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还须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符合绿色发展要求、市场导向、支撑治水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价格机制,和有利于“厂网河湖岸”一体化治理的管理体制。

  久久为功、笃定前行,积极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水生态环境的需要,武汉正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滨水生态名城,让水优势在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新征程中,发挥战略性、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城市将真正“因水而优”。

  (策划:武汉市水务局 武汉市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办公室 长江日报滨水绿城传播中心 撰文:黄师师 黄金波 张军 廖宇智 供图:市水务局、市节水办)

阅读
 
编辑:李燕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