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重点项目“让出一片天” 今年我省迁改23条超高压输电线路创纪录
阅读提要
春节假期结束,黄黄高铁穿越500千伏道吉一二回迁改工程便紧锣密鼓推进,2月19日至20日,施工人员将500千伏道吉一回线横跨铁路的部分电力线路断开,并接上临时线路,为黄黄铁路顺利推进扫清障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施工方国网湖北检修公司超能公司获悉,2021年全省正在或即将实施的23条500千伏线路迁改,比过去3年的总和还多。空中输电线路纷纷让路,折射出湖北省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让出一点空间
重大工程无碍
500千伏的超高压线路,是主力电网的骨干,除非有很重大的原因,否则不会轻易迁改。而近年来,湖北省超高压线路想方设法为重大工程让路的事多了起来。国网湖北检修公司超能公司是湖北省承担500千伏线路迁改工程的主力,公司的统计显示,2018年至2020年,共完成16条500千伏线路迁改。
500千伏线路一旦决定迁改,就需要安排停电窗口,事关电网安全,哪怕全线只动一个点,施工都得特别小心。以黄黄高铁穿越线路迁改工程为例,高铁于2017年10月开工建设,它穿越了500千伏道吉一二回、莲吉一回、吉广一回等4条输电线路,其中,道吉一二回跨越铁路的线路由于铁塔高度较低,导线距离铁路铺轨车太近不安全,需要把线路迁改到5公里外绕开铁路,待铁路建完后,在原址另立两座更高的铁塔,把线路再迁回去。
道吉一二回是两条同杆并架的输电线路,一般来说,需要两条线路同时停电迁改。从2020年8月起,黄冈区域用电需求居高不下,两条线路同停风险很大。
对此,超能公司专门制定了旁接临时过渡线路施工方案。“这样可确保改造过程中,至少有一条线路能正常输送电力。”超能公司副经理冷伟明介绍。停电计划确定后,留给他们的停电窗口时间只有两天。
2月19日下午,在黄州区的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合力拉起一根长60余米的崭新银白导线。导线通过转向滑轮送至63米的高空,将道吉一回线与临时旁接线路接驳。这样的施工方式在湖北省超高压输电工程中尚属首次。预计今年3月,新铁塔建成后,线路将会改回原址。
这类迁改费用,一般计入相关工程的成本中。据了解,超能公司今年已签订合同的迁改工程有7项,涉及线路23条。2月初,为使荆荆高铁建设顺利进行,500千伏葛南线成功迁改,黄黄高铁穿越500千伏道吉一二回迁改工程完成后,还有武大高速公路穿越改造、三峡翻坝北高速穿越改造、郑万高铁联络线穿越改造等。
迁改多反映建设火热,但另一方面,线路迁改项目往往工期紧、随机性大,可能导致电网拓扑结构不合理,可持续发展空间缩小,对电网长远发展不利。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能源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方仍存表示,今后电力设施布局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应加强衔接,适当考虑前瞻性,减少线路迁改工程的不确定性,也可降低建设协调难度。
清空一片天
盘活一方地
除了为工程让路,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市区内输电线路迁改近年也屡见不鲜。线路被移走后,往往能盘活一大片城市空间。
去年4月,横穿江夏花山河片区的500千伏光(谷)钢(都)一、二、三回及光武线4条超高压输电线路迁改,原有的14基杆塔及9.7公里长的线路拆除,向南挪约1.5公里另立新塔和新线,仅花山大道上,就剪掉了26根跨越线缆。这一下就清出约3.2平方公里可开发土地,为“武汉光谷文创体验区”及未来的商贸核心区建设扫清了道路。
在一些地方,高压线路入地也获得了同样效果,江夏黄家湖大道就是这样。连接三环线、四环线的大道8公里长,2017年以前沿路有97座高压铁塔,不仅发展空间受限,城市景观也不佳。
如今,黄家湖大道从60米拓宽至100米,地面上已看不到一座高压铁塔。沿线所有高压线、通信线缆、自来水管道等,全部收入全长6.15千米的地下管廊。2月22日,记者在管廊内看到,管廊分为电力舱、综合舱、燃气舱,其中长5千米的电力舱,收纳着220千伏和110千伏输电线路。综合舱内收纳了部分10千伏输电线路和通信线缆。
2019年1月,黄家湖大道的高压线路开始停电入廊,仅用一个月将近百座铁塔拆除完毕,露出了美丽的天际线。由于改造效果好,该管廊多次获奖。
“线路入廊后,高压线运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现场负责人陈志鹏说。以往是人工巡线,现在则是视频监控和巡检机器人联合巡线。记者看到,管廊的天花板上有巡检机器人专用轨道。
线路入地,地上空间大为宽松,不少开发商进入黄家湖大道周边开发楼盘,住宅小区、商业设施慢慢多了起来。
“城市线路迁改,经济效益是可观的。”方仍存介绍。110千伏线路走廊宽25米,220千伏线路走廊宽30米至40米,几公里长的输电线路虽然在空中,实际上会占用线下大量土地。将这些架空线迁走,在城市核心区置换产生的土地出让增值收益,足以抵消迁改产生的费用和使用成本。
虽然迁改城市架空线路有利,但并不能随意实施。方仍存表示,现有的城市架空高压线担负着满足供电负荷、保障供电质量的任务,如无必要不必迁改。要迁改也需结合城市发展要求和市政建设配套工程,在各方合理的投资框架下进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一苇 通讯员 吴松宏 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