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湖北省博物馆联合湖北日报开展的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进校园,首站走进中南民族大学,从博物馆殿堂走向课堂的文物珍宝,受到准文博人及其他专业学子的热捧。
当日下午,中南民族大学学术交流中心济济一堂,来自该校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上百名学生参与活动。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首先介绍了本次“镇馆之宝”扩容的背景,他说,湖北省博物馆是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八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达24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达945件(套),国宝级文物达16件(套),在全国位居前列,一些藏品甚至享有世界声誉。2007选出的四大“镇馆之宝”,评选范围较小,本次联合湖北日报评选十大“镇馆之宝”,希望尽可能听取各方声音和意见,包括文博专业学子的想法。
在博物馆社教部讲解员温静、刘晓琪及资深志愿者喻梦华对20件候选“镇馆之宝”逐一介绍之后,学子们纷纷为自己心仪的国宝投上一票。一名女生表示,对于“华夏正音”曾侯乙编钟,及历经2500余年仍寒光闪闪的越王勾践剑,她都毫不犹豫地投上自己的一票。一名男生则表示,自己投了其貌不扬的金锭,因为更看重文物背后的历史价值。这件金锭是考古发掘并有铭文实证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文物,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而这件金锭出土于钟祥梁庄王墓,也说明湖北地区并不游离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外。
一名2019级的学生表示,深入了解石家河玉人像为代表的灿烂史前文明,及以石家河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在中华文明起源所起的作用,他既惊叹又自豪。
此外,学生们热情洋溢,纷纷利用自己专业所学,为十大“镇馆之宝”出炉后如何发挥更大价值献计献策。一名2018级的学生说,列入候选的20件文物珍宝,时间跨度大、种类丰富,从旧石器时代到明代,从化石到青铜器、漆木器、金器、玉器、瓷器、竹简等均有涉及,建议以“镇馆之宝”为基础,将湖北地区历史串起来,做湖北通史类展览。此外,多名学生就省博三期展陈及文创产品开发等提出颇有价值的建议,馆方均给予肯定。
该校相关专业多名教师也来到活动现场,主持人庾华博士称,该校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是2014年开办的年轻专业,做着古老文物的研究,开设有博物馆社会教育、博物馆藏品管理等课程,本次活动对深化学生对学科、行业的认识有重要意义。此外,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藏品是其灵魂,精品文物走出殿堂,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湖北省博物馆联合湖北日报举办的本次评选活动是一次十分有益的探索。(湖北日报记者海冰、通讯员钱红、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