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在武汉血液中心江南分中心,带着体温的殷红血液从左臂膀上涓涓流出,52岁的潘迎春完成了生命中第198次献血。本年度,她已献血25次,每次献两份。她献的血已帮助挽救了350人的生命,今年是她坚持献血的第16年。
潘迎春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首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的主讲老师。她1992年从武大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在武大工作已有28年,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潘迎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除了给本科生上课,平时还要带研究生、博士生。
尽管工作繁忙,潘迎春仍坚持献血。“半个月的献血间隔期一到,我就直接去,武汉血液中心从来都不用通知我。”不论刮风下雨,交通堵塞,她毅然坚持,从未间断。
2004年8月,潘迎春骑自行车前往中南商场献血车献血,得知自己的血帮助了病人,她颇感欣慰。从那一次起,她深深感受到,献血是馈赠生命的礼物,一定要坚持下去。在潘迎春的内心,这是一份神圣的使命。
最长的一次献血,她捐血长达3个小时。那次,她的血小板数值刚刚达到可以献两份成分血的标准,为了挽救更多的人,她坚持献两份。“当时,用的是老机器,一个循环要20多分钟,一共有8个循环,所以慢些。”献完血,潘迎春的手臂有些僵硬,护士揉捏才有好转。
由于潘迎春的右手血管深埋在皮肤里,扎针大多只能在左手臂进行。扎针200余次,潘迎春的左手手臂留下了一小块圆形的深色疤痕。面对这些困苦,潘迎春只是淡淡一笑。
得知自己的血液曾帮白血病患儿重绽生命之花,助手术出血者搏回一命,潘迎春笑了:“还有什么比拯救生命更重要呢。”
疫情期间,潘迎春先后5次前往武汉血液中心江南分中心献血。“街上冷清,献血主力军大学生不在武汉,我更要在这个时候去献血。”潘迎春说。
“疫情期间,潘老师教学量大,除了献血,她还义无反顾地第一时间报名下沉社区,给居民送米油等。”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周翠云谈起潘老师,情不自禁地竖起了大拇指:“她深深感染了我们身边人。”
潘迎春不仅“热血”,更热心。她给贫困大学生捐衣物,特意嘱托不要透露姓名;武汉大学万林博物馆开馆后,她自告奋勇当志愿讲解员。她的行为感召了许多同事、学生加入到献血队伍中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见习记者 童晨曦 通讯员 张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