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湖北黄陂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

人民网2019-01-09 18:00:50

  原标题:坚持规划优先,注重产业发展,大力推动村集体经济 ——湖北黄陂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

湖北黄陂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

湖北黄陂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1月6日,武汉市人大会上,武汉市领导参加蔡甸、江夏、黄陂、新洲四个新城区联团审议,与代表们共议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

  黄陂区是武汉传统的农业大区,也是武汉市脱贫攻坚、促进城乡发展的主战场之一。回顾2018年,黄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工作呈现出新气象。不仅统筹各级财政资金15.9亿元,突出产业带动增收扶贫、政策兜底保障扶,全面完成“三年脱贫攻坚”任务;而且现代都市农业也稳步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局面,成功创建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湖北黄陂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

杜堂村成为全国“三乡工程”的典范

  黄陂区坚持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在全市率先编制完成美丽乡村发展规划,大力推进村湾集并工作,同时,注重发展产业盘活农村资源,带动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紧扣“服务”做文章,用市场化的手段,探索多方参与机制,吸引企业和能人回乡创业。

  2018年,黄陂区积极实施“三乡工程”,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黄陂“杜堂模式”“木兰草原模式”成为全国典范。5个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8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进入2019年,黄陂区将实施乡村振兴提升攻坚,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保持扶贫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帮扶队伍不撤,进一步巩固提升扶贫攻坚成果。同时,继续创新提升“三乡工程”,进一步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发展产业,加快推进村湾集并,建设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环境优美、文化传承的现代化、生态化新农村,努力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湖北黄陂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

罗汉寺街白塘村正在发展休闲农业

  规划先行,“一张蓝图”谋划城乡发展空间新格局

湖北黄陂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

木兰草原由田园变为全国5A景区,受到全国关注

  党中央提出,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要规划先行、精准施策。按照“融入武汉,独立城市”发展方向,完善美丽乡村建设顶层设计,近年来,黄陂区政府结合实际,抢抓先机,编制出《黄陂区乡村建设规划一张图》和《黄陂区美丽乡村发展带规划》,确定了“十镇”“百村”的空间布局,划定中心村、保留村、拆迁村范围。大规模通过迁村腾地、土地增减挂钩,推进村湾集并,打造美丽乡村连绵带。带动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土地集约经营、村湾服务配套集成,村湾变成景点、农村变成景区、民房变成民宿,让乡村美起来、让乡村活起来、让乡村火起来。

  截至目前,黄陂区已完成集并的村共有13个,涉及自然湾72个,集并湾域面积190.87万平方米,还建面积55.2万平方米,腾退建设用地指标2675.28亩。形成了谦森岛、石桥村、红十月村等一批现代农庄。

  此外,黄陂区借力“七军会”保障契机,进行综合环境整治。目前,该区正在大力推进沿岱黄高速、木兰大道、长塔公路至木兰湖赛场20个行政村全线65个自然湾的集并工作,涉及村域面积达到2240亩。优先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沿交通干道美丽乡村发展带,集中建成9个新农村中心村(社区)面积达981亩和8个全面开放展示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带动村民发展美食、娱乐、休闲、文化综合经营,形成连接木兰生态旅游区的景观带和三产融合发展带。打造荆楚风格、生态宜居、村景融合、一村一景美丽乡村(社区)连绵带,带动农村环境面貌改善、服务配套完善、土地集约经营、农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黄陂区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着力分批突破,通过区分不同类型,梯次推进,实施省、市、区级美丽乡村建设106个村湾(其中省级15个、市级70个、区级自建21个),已建成41个。全区以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为核心,明确了“一轴(木兰大道)一环(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环线)一带(姚集沿木兰湖东线至蔡榨精准扶贫带)”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区域,先行先试,逐步串点连线成片,示范带动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发展。

  产业引领,立足农村资源探索发展新模式

湖北黄陂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

木兰花乡从田园蝶变成花园

  近年来,黄陂区突出产业引领作用,坚持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全域旅游、现代都市农业等发展相结合,立足村湾产业基础及资源优势,以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和集体收入增加为目标,以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休闲游为重点,坚持“一村一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家庭农场等新兴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乡村变景区、产品变商品,打造出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

  黄陂区坚持以“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引导社会资本下乡,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使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

  通过在美丽乡村率先实施“三乡工程”典型示范,拓面提质。2018年一年,该区“三乡工程”吸引社会资本计划投入113.7亿元,其中市民下乡11.6亿元,能人回乡47.5亿元,企业兴乡54.6亿元,引进投资企业295家,创办合作社953个,共享农庄500余家,吸引各类市场主体投资60亿元。

  产业发展必须创新新的发展模式。目前,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例,家庭农场成为新兴的产业发展模式。家庭农场实现了家庭经营和规模经营的统一,是现阶段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最具活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0年武汉市率先开展探索家庭农场发展模式。

  黄陂区家庭农场立足资源优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主要经营范围涵盖了农作物的种植和畜牧、水产养殖及产品销售。截止到2108年10月,黄陂区共发展家庭农场327家(农口认定数+工商注册数),新增家庭农场70余家,其中工商部门登记注册236家。流转总面积达7.02万亩。

  家庭农场迅速发展,较好地缓解了黄陂区农村土地抛荒问题,截至目前黄陂区抛荒面积减少了5万亩,减幅达44.4%。每位农民获得每亩350-600元租赁收入,通过就地打工或处出务工,每个劳力获得2万元左右的打工收入,比自己耕种土地收入增加2-3倍。

  在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上,黄陂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80家,重点建设38个田园、家园高度融合的美丽乡村。依托黄陂全域旅游示范区优势,大力发展以木兰文化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建成旅游名镇6个,旅游专业村58个,休闲农庄168个,农家乐1108余家。出租(入股)空闲农房3883套,实现年租金5265万元,有力促进了乡村产业发展。2018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达2404.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3.1亿元,分别增长15.2%、38.6%,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获评“2018年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

  截至2018年10月,黄陂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945家,其中新增81家,发展社员25473人,新增市级示范社5家。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33.06亿元,同比增长2.39%。已建成500亩以上各类种植业基地162个,林果茶基地67个,蔬菜基地123个,水产基地110个。拥有“三品一标”总数153个,已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860家,其中国家地理标志5个。

  能人企业多方参与,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

湖北黄陂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

木兰草原所在的张家榨村靠旅游发展村集体经济

  近年来,黄陂区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政策方针,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扶持政策、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村级集体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收入持续增长,资产总量不断扩大,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有力推动了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黄陂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据当地资源、地理条件、发展环境等因素,逐步形成了物业经营、资源开发、服务创收、管理增效等多种发展模式,带动村级经济发展。通过政策扶持、村级投资和联合投资等途径,建造标准厂房、仓储物业、农贸市场、店面房等设施,获取资产经营收入。滠口街滠口村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社区股份合作社,大力发展仓储业,建有仓库3万平方米,每年租金收入300多万元。

  黄陂区发展村集体经济,充分用市场化的手段,探索多方参与机制,吸引企业和能人回乡创业。该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经济实体,积极拓宽创收渠道,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紧邻武汉中心城区的南部地区,引进发展仟吉食品有限公司、九洲乳业等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北部文化生态旅游区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将村集体土地、水域、农房、宅基地等入股旅游企业,有效增加了集体收入。闻名全国的“三乡工程”典范——姚家集街杜堂村充分利用本村的土地资源优势,引进本村能人葛天才回乡创业,成立武汉木兰花乡旅游有限公司,把新农村建设与乡村休闲游开发有机结合,该公司每年向村集体上交30万元协调费。杜堂村村民不仅可获得土地租赁费收入,而且还可就近打工就业。

  此外,黄陂区依托地处城郊和工业功能区的优势,大力发展餐饮、运输、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服务业,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实现创收。盘龙城开发区紧邻武汉中心城区,工商企业发达,居民集中居住的条件优越,村级积极组织提供经商、劳务等社会化服务,推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黄陂区还积极整合资源,实施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对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有稳定生产经营性收入的村,积极引导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公平量化,将集体资产以股份的形式部分量化到村民,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公平享受集体资产收益,逐步建立面向市场的现代产权制度,积极倡导村集体资产公司化运作。(王晶 胡雷 胡波 邱舒 蔡华)

阅读
 
编辑:苏喜茹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