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中德首对友好城市因钢结缘 杜伊斯堡成了一座“武汉城”

长江日报2018-12-29 11:19:06

  原标题:中德首对友好城市因钢结缘 今日杜伊斯堡成了一座“武汉城”

中德首对友好城市因钢结缘 杜伊斯堡成了一座“武汉城”

记者参观杜伊斯堡市政厅,这个正在开会的最大会议室叫“武汉厅”,墙壁上挂着中国水墨画 长江日报记者蔡木子 摄

  索伦·林克2012年竞选成为杜伊斯堡市市长。杜伊斯堡市中国事务专员、德国前联邦议员约翰内斯·普夫鲁格这样评价这位市长:“他是第一位真正意识到加强对华关系会为杜伊斯堡这座城市带来发展机遇的市长。这位市长,用自己的果断敢为,拨快了杜伊斯堡的‘武汉时钟’,亦推动了两座重工业城市的转型发展。”

  普夫鲁格参加中国事务近30年,他的评价所言不虚。

  中德第一对友好城市

  两座“水与火之城”因钢结缘

  4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初起,武汉领全国风气之先,引入德国杜伊斯堡联合财团参与钢铁行业发展。

  1978年,由杜伊斯堡的曼内斯曼德马格、克虏伯工业技术公司、蒂森咨询公司3家共同组成的联合财团在武汉市建设冷轧钢厂。当时有大约300名德国工程师及其家人生活在武汉,其中大部分都来自杜伊斯堡。

  在杜伊斯堡市北部长大的索伦·林克,至今还记得当时动人心魄的场面——冶钢高炉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夜空,这一壮美情景在当年梅德里西钢铁厂天天可以看到。

  “武汉和杜伊斯堡两座城市非常相似。”林克说,武汉市作为中国中部的钢铁工业中心,与杜伊斯堡有着非常相近的经济结构和现实情况,这成为双方接近的缘由。

  在林克看来,两座城市都是“水与火之城”。“水与火的元素塑造了杜伊斯堡。水手以及钢铁工人造就杜伊斯堡市如今这个样子。而武汉也有长江汉江,有武钢这座大钢厂,有港口码头。”

  关于两市结好,流传着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一位德国工程师陪刚来武汉的夫人到长江边散步,他的夫人看到汉江与长江交汇的景色,不由联想起家乡,杜伊斯堡位于莱茵河与支流交汇处,也是一座工业城市。这位夫人回去后立即给杜伊斯堡市长写了封信,呼吁杜伊斯堡与武汉结成友好城市。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两市互派了访问代表团。杜伊斯堡首个访华代表团里,除了市长和几位政要外,主要由企业家组成。武汉市回访的时候,代表团里也有许多国企领导。

  经过两轮互访,1982年10月8日,两市市长在建立友好城市的协议书上签字。武汉与杜伊斯堡,成为中德之间结成的第一对友好城市。

  此后,武汉元素就开始在杜伊斯堡生根、发芽。

  “我还记得小时候去杜伊斯堡动物园游玩,其中的‘中国花园’开放了,我十分兴奋。”林克回忆,这是武汉赠送的一处中国古典园林,里面有来自中国的丹顶鹤、小熊猫和小鹿,“可以说,这一代杜伊斯堡人都是在富含武汉元素的城市氛围内长大的。”

  率先接纳中欧班列

  两个物流枢纽的跨国联姻

  “在地理位置上,杜伊斯堡和武汉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物流枢纽。”林克说。

  位于莱茵河和鲁尔河交汇处的杜伊斯堡市,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港口,经由水路或陆路,从杜伊斯堡可直通世界最大的海港——鹿特丹;从杜伊斯堡出发,只需很短时间就能进入到2亿人口的欧洲市场;而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的武汉,长期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是全国四大铁路枢纽城市之一,以武汉为中心1200公里的辐射范围覆盖了我国90%的GDP和85%的人口。

  如何从曾经最大的内陆工业港口,跃升为欧洲真正的门户?林克市长说,从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中看到了机遇。

  2010年初,多个中国城市希望发出开往欧洲的国际铁路联运班列。但欧洲各界对中欧班列的稳定性、安全性、可行性大多持怀疑态度。火车开到德国,停在哪个城市成了个问题。

  德国杜伊斯堡向中欧班列迈出了欢迎的第一步。

  2011年3月,首列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成功开行。2015年7月,武汉始发的中欧班列,也将杜伊斯堡作为终点。两个同为物流枢纽的城市,因这趟列车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一同构建了一条更为快捷的欧亚货运通道。

  “我们与中国长期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这绝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对新兴事物、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与社会都持开放的态度。”林克市长说,经过他们的评估后,他们也确实看好中欧班列的发展前景。

  林克市长的果敢带来了回报。如今,杜伊斯堡是80%从中国驶来的列车在欧洲经停的第一站。每星期大约有30列中国列车抵达杜伊斯堡内陆港口的一个大型集散站,集装箱里要么塞满了来自重庆、武汉或义乌的服装、玩具和高科技电子产品,要么满载德国汽车、苏格兰威士忌、法国葡萄酒和意大利米兰的纺织品。杜伊斯堡的港口愈加繁忙,火车铁轨一直延伸到莱茵河边。货物被直接装载到船上,储存在几个足球场大的仓库中以便进一步运输,或者由火车或卡车运往希腊、西班牙或英国。

  杜伊斯堡成为欧洲真正的中心物流枢纽,而物流业的兴起给当地带来了更多就业和外国投资机会。

  以“中国武汉号”命名列车

  德铁历史的第一次

  2015年9月11日,德国联邦铁路局在杜伊斯堡市中心火车站9号站台举行仪式,隆重命名行驶于鲁尔区的一列客运列车为“中国武汉号(Wuhan China)”。仪式结束后,“中国武汉号”列车从该站首发运营。

  “中国武汉号”车厢簇新,车体通红。冠名字样的前方位置,饰有中文篆体“汉”字,图案十分显眼;车窗下方德文“Bahn Rhein-Ruhr”,意为“鲁尔地区城际快车”。

  “这不是一个常规性的决定。”林克市长说,在德铁历史上,以外国城市命名客运列车,这是首次。“作为德中两国间的第一对友城,杜伊斯堡市与中国、特别是与武汉市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用武汉命名德国客运列车,足见我们对武汉关系的重视。”

  2016年5月30日,林克市长为汉欧国际德国公司举办了揭牌仪式。“这趟班列不仅拉近了武汉与杜伊斯堡在地理空间上的距离,更拉近了两市人民在感情上的距离。从路相连到心相通,中欧(武汉)班列必将继续为两座城市的友谊贡献能量。”林克市长说。

  截至2018年8月,武汉发运至杜伊斯堡的去程班列累计382列,12672标准集装箱;回程班列累计217列,9426标准集装箱。

  林克市长表示,下一步将加快两个城市的商品物流贸易往来,把武汉的茶叶、酒、莲藕、机械设备等运到杜伊斯堡销售。

  改革开放40年的“践行者”

  两城关系迈入“满溢阶段”

  深谙中德交往历史的普夫鲁格先生,将两国交往划分为三个阶段——1982年到2010年,以经贸往来为主;2011年到2017年,在中欧班列带动下加速经贸交往;2018年以后则迈入“满溢阶段”,杜伊斯堡在各个方面都成了德国的一座“中国城”“武汉城”。

  “如今的杜伊斯堡,武汉元素随处可见。”林克市长说,从最早的杜伊斯堡动物园中的“中国花园”,到定期来学习足球技艺的小学生;从街头中餐馆的汉味菜肴,到杜伊斯堡博物馆展出的武汉工艺品;从传统中医,到中国超市里卖的方便热干面。在杜伊斯堡—艾森大学,有中国留学生2200多人,其中很多来自武汉。杜伊斯堡还是第一个拥有官方认证微信公众号的德国城市。

  从2018年夏天起,鲁尔区3个城市科隆、杜塞尔多夫和杜伊斯堡联合举办“中国节”,活动在3个城市轮流举行。此外,杜伊斯堡市每年都会庆祝中国春节,目前该市春节已成为北威州规模最大的中国新年活动。

  受益于物流业的蓬勃,杜伊斯堡投资、就业和现代服务业都迎来了发展。

  “杜伊斯堡和武汉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践行者。因为改革开放,因为两座城市的交往,两座‘水与火之城’都在融合中得到了新生。”林克市长说,如今,梅德里西钢铁厂已被改造为公园,并被评为世界十大最美丽的公园之一,但现代化的钢铁厂在城市里仍然无处不在,杜伊斯堡仍是欧洲钢铁生产的一号基地。武汉的产业也得到升级。2013年,武钢收购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旗下激光拼焊公司,现在已掌握规模化量产激光拼焊铝和激光拼焊卷两项世界顶级技术,占领欧美市场42%的份额。

  改革开放再出发,林克市长正在计划进一步扩大与武汉的交往。“我们计划重新修订与武汉市的友好协议。”林克市长透露,新协议中将加入强化研究领域合作的内容。例如,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将与武汉高等院校共同启动关于丝绸之路作用的评估项目。两市交往还包含定期的代表团互访、旅游合作等。目前还有一个正在商谈的合作项目,杜伊斯堡足球俱乐部有意邀请一位中国教练员赴德培训。(长江日报记者蔡木子)

阅读
 
编辑:苏喜茹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