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壮哉!麻城孝感乡文化园妙手打造“城市客厅” 带你穿越“湖广填川”
孝善楼如今成为麻城市地标性建筑 李少峰 摄
“祖绩宗功千载韵,乡音俚语一支歌”。
11月27日,长江日报组织的“湖北旅游新发现鄂东采风团”首站到麻城,甫一探访开园方3年,新晋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孝感乡文化园,便感到震憾非常。
一座园,不仅体现了现代麻城人妙手打造城市旅游新地标的创举,更复活了一段尘封的历史,成为千百万移民后裔寻根访祖的“精神家园”。这一次长江日报将带你穿越古今,领略“湖广填川”移民文化的前世今生。
文化园第一楼孝善楼
一座园,复活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问君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麻城是我家,梦里都要回老家”。这一句句在川渝大地上广为流传的口头语包含的是一段壮烈的古代中国移民史。
“麻城孝感乡”为何是川渝民众口口相传的祖籍地,正史记载不多。在本世纪初,经川渝鄂三地专家学者,包括麻城本土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远去的历史一点点被还原。
明清两朝时,由于躲避战乱、行政调控、逃避赋税、贫困逃荒等原因,全国出现了人丁大迁徙的浪潮,尤其是以“麻城孝感乡”为中心的湖广地区,在将近四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连绵不断地向川渝移民,以致形成了“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的空前局面,这对于一个区区县级地域来说,在那个激烈动荡的年代,能够演绎出如此壮观的一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经过两次移民运动后,麻城古孝感乡因户口消耗,明成华八年被并入仙居乡,孝感乡从此在版图上消失。
但是这种消失却并没有影响到“麻城孝感乡”成为今天的移民后裔挥之不去的乡愁。据2010年四川省社科院的一项关于祖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调查的四川人中有六七成人认为自己的祖籍在“麻城孝感乡”。为便于麻城移民后裔前来寻根问祖、追根溯源,2015年孝感乡文化园应运而生。
孝感乡文化园位于麻城市区中心位置,占地面积1246亩,总投资12亿元,以移民文化为主、科举文化为辅、孝善文化为魂,采用鄂东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形成“一环一楼一街三轴五区十景”的园景布局。整个园区高端规划,其主轴移民文化轴由祭祀广场、祭祖大殿、谱堂、麻城移民博物馆、远瞻亭、思乡台……十几个仿古建筑组成了一幅恢弘的移民画卷。
中国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文化园自开园以来两次举办祭祀活动使这种传统得到延续。祭祖大典之时,来自川、渝、陕、豫、云、贵、鄂等地的麻城移民后裔代表齐聚祭祀广场祭拜先祖,重接根源,场面壮观。
采风团有幸领略了一场“精华版”的祭祀活动。祭祖大殿六门同开,男女礼生身着古代服冠,恭请主祭即位。礼乐声中,嘉宾代表依次敬献高香,虔诚地对着先祖的雕像、牌位跪拜。一队盛装少女一步一趋,依序向先祖献五谷、供鲜果、奉肴馔、酹奠酒。随后,全场恭听司仪拜读祭文。正所谓:恭行大礼,缅怀先祖;煌煌大典,成风化人。
祭祀牌坊
现代的艺术精品,将来的文化遗产
孝感乡文化园不仅是麻城人挖掘传承“千年古县”文化精华的具体体现,也是大型公益休闲创意园区的佳作。千亩阆园内林木扶疏、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处处呈现出园林之美、建筑之美。用一句话形容,就是“现代的艺术精品,将来的文化遗产”。这句话,也是园区建设者常挂嘴边,铸成文化园建设理念的一句佳话。
文化园建筑物采用鄂东明清时期的风格,以木结构仿古建筑为主,主要建筑如祭祖大殿、进士堂、孝善楼均采用全木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钉子。
造价4000万元的祭祖大殿,建筑样式为七开间重檐歇山大殿,殿内主立柱直径为1米,最高柱长18米。
进士堂建筑样式为五间三进深重檐歇山大殿,大殿四周带廊,殿内顶部以藻井装饰,由细密的斗拱承托,属官式建筑。
孝善楼建筑样式为多角外三内五多檐阁楼,共五层,下设2层月台,楼内主立柱直径0.8米,最高柱长32米,由98372个构件组成,是文化园第一楼,如今成为麻城市地标性建筑。
重点建筑物谱堂、麻城移民博物馆更是具有浓郁的麻城古建筑地方特色,中间大门采用特有的向内缩进式牌坊门,山墙采用龙身凤尾的滚龙脊。这种样式如今在全国并不多见。专家称,楚人从火,火凤凰立于墙头,可保平安吉祥。
采风团游园区时,看到还有建筑围上防护网在施工,一问才知,这是在特聘的故宫博物院专家指导下,分段施行古法彩绘。据了解,园区彩绘主要为苏式彩绘和旋子彩绘,完全按照古法施工,采用掂砍、撕缝、下竹钉、使麻、压麻灰、油漆等共计20道工序,一般需半年以上才能完工。有些工序完成后得彻底晾干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稍有赶工就会影响质量,故此园区严格按照科学办事,精细施工,质量第一。
景区表演秀
开发新模式引来400多个县市取经
文化园如何仅靠政府提供的3000万项目启动资金,撬动12亿项目投资?如何在短短几年内斩获“国家楹联文化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文化魅力旅游景区”等殊荣,成为继麻城龟峰山之后又一旅游目的地,成为市民抬脚就能来的“城市客厅”?其创新的融资模式、先进的运作管理理念,已吸引了全国26个省、400多个县市前来学习。
当年文化园筹建之初,仅有一个概念,规划刚刚启动,没有资金进行整体拆迁,土地尚未落实,找银行贷款没有抵押物;尝试公共私营合作又无规划图纸,无人愿意垫资代建。项目运营团队负责人姜国权(现任麻城市旅游局局长)带队四处考查,找不到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如何突破瓶颈?项目运营团队大胆提出“将虚拟项目拍卖融资权”,即用将来的钱做现在的事。具体来说就是将下步园区项目概念、政府批文及授权、土地开发及项目增值,一起打包向社会抵押融资,待项目做成后,土地形成溢价,政府再优先回购优先还款,并将增值部分与融资利息挂勾,激励民间资本投资。
2012年11月,项目一期工程代建和土地一级开发权成功拍卖,以7亿元成交,其中,3.5个亿采用货币支付,3.5个亿采用工程代建抵付。代建方选择具有专业(古建、景观、道路、还建房等)一级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实行部分委托,只委托施工代建权,规划、决策、投资权则掌握在项目运营团队手中,以保证工程质量、建设品位、成本控制。
2014年8月,园区大环境建设基本形成后,项目运营团队又通过招拍挂,引入5亿元民间资本开建二期麻城文化小镇。这是一个具备“吃住行游购娱体”七要素的三层仿古街式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一条孝善文化轴线、一批百家姓祠堂、一个百家姓舞台、一片百家姓街区。
姜国权称,回顾孝感乡文化园的开发实践有两点启示:
一是项目启动之初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努力探索,创新出一种“公共私营融资合作”模式。外界评价,这种模式出现的时间比国家发改委2015年公开推介首批PPP项目的时间要早3年。
二是项目坚持文旅多业态融合。刚开始,孝感乡文化园的项目定位只是一个文化项目、城建项目,一个城市公园。但考虑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项目运营团队认为,项目不仅要体现生态理念,实现民生功能,还要达到文化活现。于是,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不断注入泛旅游的观念,创新文旅商等多业态融合,导入客流,终成如今的“川渝老家、市民乐园、文化窗口、艺术殿堂、城市客厅”。
祭祀大典一景
大咖评点>>>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元史研究会理事陈世松:看了麻城孝感乡文化园,感到非常震撼!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积勇:孝感乡文化公园不仅在硬件的打造上力求其精,而且在软件的开拓上力求其深,用移民和先贤的顽强拼搏、奋发图强、忠勇孝悌、同舟共济精神教化麻城人民,团结外地同宗同祖人氏,共同推动了本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大繁荣。
麻城本土文化学者凌礼潮:“麻城孝感乡”最初只是一个古地理名称,但它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极大地丰富了它的内涵,以致它作为地理名称消失后,却作为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留存下来,成就了鄂东本土乃至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型旅游景区。“麻城孝感乡”是川鄂渝血脉连结的历史坐标和精神家园。先人筚路蓝缕的精神,感天动地。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领导:高度肯定本报报道的麻城孝感乡文化园文旅融合模式,在多个场合称赞其是湖北省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典范。(撰文:陆涛)
移民博物馆内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