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为了人民的获得感——荆门土地整治服务乡村振兴侧记

湖北日报2018-11-26 13:09:04

  原标题:土地整治 为了人民的获得感——荆门土地整治服务乡村振兴侧记

  作为“长江中游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湖北首个整市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荆门市农用地总面积153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3%,其中耕地面积756万亩。截至目前,累计获批土地整治项目230个,建设总规模352.07万亩,预算总投资74.94亿元。

  近年来,荆门国土人深耕这片土地,双手捧出的土地整治“荆门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牵住村庄发展的“牛鼻子”

  “咱老百姓的心中,有一本加减法的账。”沙洋县纪山镇郭店村党支部书记谢莫国说。借助南水北调汉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的“东风”,国土部门整合资金,每户村民约2000平方米的屋场交到村里,只花5.5万元就可住上成本16万元的二层小洋楼。

  平整好的土地,还引来了金凤凰。一家农业科技公司整体流转了村里的土地,667平方米的一亩地,流转价1000元/年,每5年适当上调。

  “以前村里不管是老人当家还是小两口当家,都得围着几亩黄土地转,老的出门打工没人要,小的出门打工心里不安生……”,村民李仁印说,现在情况变了,60岁以上的老人,新农村居民点或厂里当环卫工人,四五十岁的,沿国道边十几家企业就业,离开土地后,家里的收入蹭蹭往上长,从户平1万元涨到了5万元。

  引爆郭店裂变的“奇点”何在?谢莫国和村民异口同声:土地整治投入的第一笔资金,切切实实牵住村庄发展的“牛鼻子”。郭店裂变不是孤例。荆门高新区掇刀区团林铺镇七岭村、京山市罗店镇马岭村、东宝区栗溪镇花屋场村、沙洋县官垱镇王坪村等村发生的新变化,也让村民笑开颜。荆门市依托土地整治项目配套实施农民新居建设惠及农户6772户、33860人。

  丰收不怕收割忙

  9月23日农历秋分,亿万农民第一次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回顾此前央视直播场景时,京山市石龙镇国宝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桂中华语气中难掩兴奋:土地大整治,催生了桥米大品牌,乐呵呵的丰收场景上央视,桥米在电商平台卖得欢,真正实现了口碑与腰包双丰收。

  沙洋县按户连片耕种模式,作为近年来农村农业改革的亮点,连续两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沙洋县官垱镇罗祠村三组村民罗烈文说,幸亏土地整治推了一把。

  三组35户农户,原有耕地320亩,田块268个,每户平均耕地9.14亩,分成七八块田。疏沟填塘、修闸放涵、平整土地后,耕地面积增加到335亩,田块反而减少六成,户平减少田块3个,村民自愿、村委会主导,组里九成九的耕地按户连片耕种。

  往年秋收罗烈文急得上火,今年秋收“不晓得多安逸”。他说,以前田太散,收割机不能下田,人难请、费用高、耗时长,2018年用收割机快速搞定,综合成本下降,家里增收了近2000元。

  依托近年来的土地整治成果,沙洋已有87万亩农田实现了按户连片耕种。据测算,34万名老百姓每年增收1.3亿元。

  求解改革的公约数

  “田地怎么个整治法,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漳河新区漳河镇袁冲村村支部书记刘凤珍说,村原来只有耕地573亩,整治后上升到829亩,因地制宜的改造,村民满意度很高。“荆门的土地整治有一些自主创新的因素,我们始终坚持‘人民的获得感是改革的最大公约数’的初心,不给老百姓带来利益,改革谈不上成功。”荆门市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市国土整治局局长杜礼新谈创新时,格外强调初心。

  市级投资土地整治项目以奖代补试点,是2016年荆门市13项农业农村改革试点工作之一。东宝区子陵镇金泉村和漳河新区漳河镇付集村率先吃起了螃蟹,两个试点项目建设总规模1900亩,预算总投资678万元,亩平预算投资3568元,财政奖补资金475万元,奖补预算亩平2500元,与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投资标准一致。“国土部门由过去的前方监管走向了后方服务,释放了权力,简化了流程,节省的资金全部用于工程施工。”杜礼新说,试点项目最突出的改革亮点是实行“谁种田、谁整理”,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得到了充分保障,最终实现了农户、主体、政府部门的多赢。

  特色小镇味道“农”

  迁村腾地,彭墩先行先试,10年前的贫困村,华丽变身为4A景区。

  彭墩效应正在放大:彭墩周边的钟祥市石牌镇皮集、横店、胡冲、胡刘、郑坪和东宝区的江湾、杨湾、泗水桥、荆东等9个村,抱团打造新型城镇化样板。

  2015年,荆门市启动建设第一个特色小镇——漳河新区爱飞客镇。依托爱飞客飞行大会,目前,该镇已成为金秋时节的一个新旅游热点。

  位于漳河新区车桥、和平等村的昕泰产业园,是飞行大会的分会场之一。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的1.5万亩耕地,根据企业发展规划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了土地整治,建成大棚面积达200亩,分别种植西红柿、草莓、葡萄等5种农产品。建起了葡萄酒庄、果酒生产线,生产西红柿酒、桑椹酒等4种果酒。以这些农业产业集群为依托,办起了距荆门城区最近的现代观光农业产业园,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

  依托土地整治项目,特色越来越“农”的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在荆门全境落地生根。

  这些乡村振兴的“新势力”,活力四射。集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循环农业、科普农业、高端论坛等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汇源农业综合体,“打基础”的低丘岗地改造项目让企业吃了“定心丸”,蜜桃林、泉水柑基地、果汁工厂陆续建成。

  服务乡村振兴,荆门土地整治一直在路上。

阅读
 
编辑:苏喜茹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