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蔡甸谋划“流量经济”振兴乡村

湖北日报2018-09-28 14:55:23

蔡甸谋划“流量经济”振兴乡村

图为:蔡甸区三山六水一分田美景。

蔡甸谋划“流量经济”振兴乡村

图为:蔡甸沉湖万亩油菜花。

  9月15日夜,武汉蔡甸西郊索子长河畔,金龙水寨不大的水乡景区,150间客房全部住满。游客大多来自广东。乡村如漆的夜,阻挡不了游客的热情。

  金龙水寨景区位于蔡甸区欠发达的中西部,旅游生意并不火爆。2018年以来,这个景区逐渐升温,每到周末客房全部住满。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旅游部门了解到,金龙水寨景区生意突然转好,直接原因是广东等南方游客到汉赏花游、过境游的落地增多。而导致这些游客集中落地蔡甸中西部“小景区”的原因,表面是蔡甸区高速交通的区位优势,深层次则是蔡甸区持续的生态改善和农旅文化产业升级推动的乡村游“长尾效应”,更多有文化、有景观、可亲近的古朴乡愁羁绊了远方的客人。

  蔡甸区依靠中西部优质生态和文化资源,逐步形成横贯蔡甸全区腹地的嵩阳山国家森林公里、香草花园、索子长河梦里水乡、九真山国家森林公园、玉贤园艺小镇、花博汇等特色景区景点。景点周围的农村巧用人流量,快速形成农旅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带。

  乡村振兴绘蓝图

  “共享景区流量”建乡村生态旅游圈

  蔡甸,像一块巨大的楔子,自西向东插入长江与汉江交汇的夹角。楔子中间是山岗带,分别有嵩阳山、九真山等山体。边缘则是连绵不绝的湖泊,后官湖、西湖等。

  9月16日,记者在嵩阳山、西湖附近金龙村看到,当地多数村民在按统一的风格装修房子。村民说,区里要在这里做大景点,把房子做好就能做旅游生意。

  金龙村一带水田居多,村民一般种莲藕和水稻,这里是正宗蔡甸莲藕的主产区。“种莲挖藕辛苦,收入也不高。”村民们十分认同农业+旅游的产业升级。

  村口路边竖着一块广告牌:“超超农庄”。农庄主人郭超正在为迎接下一批客人做准备。超超农庄共两栋两层楼房,是郭超自己建造,前面一栋楼提供标准的餐饮住宿房间,后面一栋两层楼内设两个20人餐台,地下室提供KTV娱乐和会议接待。

  郭超说,这个农庄是金龙村首家。周末每天有五六桌客人,四五间房住宿。现在生意慢慢好起来了,附近村民也开始进入这个行业。郭超认为,到了晚上,村子里黑灯瞎火的,很难留得住客人,“希望多增设一些旅游服务项目,让游客更愿意留下来。”

  郭超的想法,正是蔡甸区旅游部门着急解决的大事。

  蔡甸区林业和旅游局负责人认为,依托景区景点人流量,做长服务产业链,拉长人流量价值长尾,鼓励村民进入旅游服务产业链,如兴建共享农庄等。此举可快速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落后面貌。

  金龙村正是这一想法的具体践行者。该村与金龙水寨景区共建“金龙村美食合作社”,打算将景区的人流分段开发,转化成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项目收入。

  16日下午,“金龙村美食合作社”负责人陈剑站在村口,现场讲解合作社首期3000亩的建设规划:正对金龙水寨景区后门新修一条路连接村口,村口左边统一分类改建美食小吃街,右边统一规划建设民宿农庄、文创产品、酒吧咖啡等社交娱乐场所。建筑物立面和地面,整体改造成3D荷塘图案,建成华中最大3D艺术村,迎合旅游拍照需求……

  陈剑寥寥数语,“一天半逗留”的旅游小镇喷薄欲出。

  金龙村农旅文化融合振兴发展的思路,正在蔡甸中西部中轴线上多处试点。嵩阳山国家森林公园、香草花田景区、九真山国家森林公园、花博汇等,每一处景区的周围村落都在启动“流量开发”规划,“共享流量”建设一个个农旅生态圈。

  蔡甸区委、区政府决定加快打通横贯蔡甸中腹的嵩阳大道,将一个个农旅生态圈用最短的道路连接起来,做大蔡甸中西部农旅生态圈。规划中的嵩阳大道乡村振兴示范带,用景区与景区、景区与村落共享流量的方式,全面激活农业旅游文化产业,建成“处处是景”的全域景区,助推中西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

  绿色生态做保障

  山好水好空气好是发展底盘

  武汉城市发展,蔡甸历史上曾是主要的炸山采石场所之一。武汉长江大桥的部分石材就取自蔡甸奓山,境内部分山体遭到不同程度损毁。

  两江交汇,上游的污水加上本地区生活排放,达到湖北省、武汉市要求保持全域三类水体,压力不小。

  蔡甸区环保局负责人说,蔡甸三山六水一分田,生态资源得天独厚,生态优势保护不好利用不好,还谈什么发展?蔡甸区是湖北省第一批也是武汉市第一个提出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单位。2012年10月,湖北省环保厅评审通过了《蔡甸区生态建设规划》。2013年10月,蔡甸区被国家列为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2017年4月,蔡甸区成为湖北省第一批也是武汉市唯一省级生态区。

  2017年12月19日,湖北省环保厅评审通过《蔡甸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17-2024)》,目前正紧锣密鼓实施。

  根据规划,蔡甸区不再考核“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等9项指标,新增生态保护红线、公众绿色出行率等17项指标,提档升级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10项指标,细化了6项具体指标,即“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生态环境状态指数”“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占比”等。

  目前,蔡甸区工业企业已全部完成“煤改气”,力争达到空气优良天数比例85%以上,严重污染天数基本消除。高标准的什湖湿地治理已全面启动,探索“企业湖长制”,加强水体保护巡查,建村级污水收集管网,努力实现70%地表水达到或优于三类水体。全区范围内矿山早已全部关停,多数破损山体已完成修山复绿。

  有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山水绿色生态空间就有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就稳住了底盘。

  产业融合添动能

  “农业+”催生生态产业新芽

  童话般的蔡甸花博汇樱花村,斫琴匠李涛与记者分享了他寻觅理想生活的知音之旅。

  李涛以前在国外学法语,曾专程到阿尔卑斯山寻找《阿尔卑斯山上的少女》海蒂般的自由生活。回国后,偶然机会,李涛来到蔡甸区大集街黄虎村大金湾,租下59号的百年农舍,建成古琴制作室。

  李涛意识到制琴可以成为“知音传说”的文化体验项目。他先在花博汇开设一间“古琴与花艺生活馆”,从教琴到卖琴,再到设立微型文创工厂。现在,李涛又与大金湾商量,租用更多村舍,建成木艺工坊、调琴、书法等琴艺体验区,用文创产品营收构筑自己的理想国。“古琴引我找到了自由生活。”李涛说。李涛的古琴文创小店,以知音乡风为底蕴、大金湾花田为背景、以民居和古琴为媒介,逐渐形成一个农旅文融合的新项目。李涛和他的古琴作坊已成为武汉市“能人回乡”振兴乡村的示范。

  目前,蔡甸区已成立乡村振兴规划领导小组,目的是让农村和农业生产的点点滴滴,都成为游人眼中的风景,让市场的力量推动“生态富农”“农护生态”“消费升级”。

  蔡甸区在全区域设计农村文化旅游时,重点制定了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一个村打造一个主导产业。靠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民向市民、股民转变,留下更多土地集约化经营。着力推动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产销网络化,推动产业融合项目布局。

  蔡甸区林业和旅游局负责人认为,在生态产业发展融合过程中,会出现一大批新奇的产业项目或业态,这些项目能耗低、无污染、附加值高、创意无限,“让我们拭目以待。”(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卫中 通讯员 周军民 王菲)

阅读
 
编辑:苏喜茹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