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曾侯乙编钟成文化交流“金色名片”

湖北日报2018-09-20 09:09:21

  从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学术研讨获悉,曾侯乙编钟出土以来被视为“华夏正音”,其复制件代表国家礼仪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对外交流的桥梁。

  湖北省博物馆原馆长、曾侯乙墓考古队队长谭维四回忆,曾侯乙编钟出土不久,在擂鼓墩附近的炮兵某师大礼堂,临时组建的“考古乐团”用编钟原件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演奏了一组古今中外著名乐曲,并通过电台广泛传播,震惊世界。之后,它在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1997年香港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历史时刻响起过,展示了“庙堂重器”的庄重威严。

  1979年“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组”成立,经大量实验研究工作,成功复制了部分编钟。1984年,第一套曾侯乙编钟复制件通过国家验收,达到了“形似”“声似”效果,并获得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湖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雷文洁称,随后,曾侯乙编钟复制件频频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它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仿制的编钟作为国礼赠与众多国家元首和国际友人。此外,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文艺创作重要题材,全世界6亿多人领略了《编钟乐舞》跨越千年的视觉盛宴,各类文学作品、音像制品、文创产品更是不胜枚举,为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丰厚滋养,成为中华文明一张闪亮的“金色名片”。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称,作为来自“孔子时期的声音”,曾侯乙编钟音乐性能卓越,音律纯正,音色丰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其长篇铭文系统记载了中国当时的音乐学理论。它以声音和文字互相印证的方式,保存了2400年前人类的音乐记忆,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有声音乐理论文献。目前,相关单位已着手申报曾侯乙编钟为世界记忆遗产。(湖北日报记者海冰、通讯员曾攀、孙夏)

阅读
 
编辑:苏喜茹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