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2800多年历史的襄阳,有多少地方特产?到9月初,襄阳市已成功注册48件地理标志商标(以下简称“地标”)。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襄阳市工商局获悉,“地标”冷暖际遇迥异:襄阳山药、襄阳大头菜已成长为中国驰名商标,约有50%的“地标”则处于休眠状态。
“地标”冷热之间,折射出了什么?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探访。
“襄阳山药”成功逆袭
秋日,夜幕初降,襄阳市襄城区卧龙镇山药小镇开始热闹起来,特别是山药宴农家私厨座无虚席。
这个山药小镇是卧龙山药专业合作社借助“襄阳山药”的品牌张力,推行“家庭农场+社员工厂”创新模式而开发的田园综合体,目前已成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点”。合作社理事长邹涛称,是珍贵的“地标”,让这儿的山药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
卧龙镇位于汉江南岸,油沙土地非常适宜山药生长,但山药种植面积却一直在千亩左右徘徊。2007年7月,襄阳市卧龙山药专业合作社组建。合作社通过市场营销手段,解决了山药“卖难”问题。卧龙镇山药种植面积迅速增至万亩以上。
消费者反映,这里的山药口感松脆、含汁量高、营养丰富、美味可口。为创品牌,合作社在当地工商部门帮助下,于2013年将“襄阳山药”成功注册“地标”。此后,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合作社借势培育,“襄阳山药”品牌价值不断外溢。山药产量由过去每亩1500多公斤,提升到每亩5000公斤左右;销售价每公斤提升了近1元;有3000多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300多名在外打工人员返乡从事山药种植和流通服务。卧龙镇坐实了“湖北山药第一镇”地位。
约半数“地标”在休眠
记者走访发现,众多襄阳“地标”产品活跃在市场:相传由诸葛亮首创的襄阳大头菜,打入沃尔玛、大润发等大型超市;襄阳柳编产品融实用性、艺术性于一体,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襄阳黑猪、宜城流水西瓜、南漳黑木耳等,都利用“地标”插上发展的翅膀。
也有一些“地标”使用情况并不理想。
产于襄阳的绿茶因 “高栗香、滋味醇、汤色亮、耐冲泡”,被称作襄阳高香茶。2012年1月,襄阳高香茶被成功注册“地标”,这也是襄阳市第一个“地标”。然而,由于推广、整合不力等因素,襄阳虽有36万多亩茶叶,但襄阳高香茶“地标”并没有得到市场认可,只成了代表襄阳区域茶特色的“概念”。
襄阳槎头鳊,缩头、弓背、大腹、色青、味美,是汉江襄阳段特有鱼类。此鱼因在捕获时常用槎(竹、木筏)拦截,故而得名,并成功跻身“地标”。但襄州渔业养殖协会负责人介绍,槎头鳊尚未规模化养殖,现在市场上很少见。
据介绍,还有诸如襄阳白菜、襄阳花红、襄半夏、襄古桐、襄阳甲鱼等大约50%“地标”处于休眠状态。襄阳市工商局有关人士表示,“‘地标’注册非常艰难,最终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很可惜。”
共同发力激活“地标”
9月初,襄阳市广告协会会长金文学与襄阳东平王食用油厂董事长李龙达成共识:利用各自优势推广“地标”产品襄阳麻油。金文学控股的商贸公司、广告资源推广襄阳麻油品牌,东平王食用油厂则生产襄阳麻油相关产品。 “襄阳麻油年产量仅1000吨左右,靠生产企业来推广‘地标’,力不从心。双方优势互补,扩大‘地标’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金文学说。
前不久,襄阳市政府也发布“茶叶新政”,提出到2022年,将茶园面积发展到50万亩,每年拿出1000万元打造襄阳高香茶品牌,让襄阳高香茶成为全国知名的区域公用品牌。
襄阳市工商局副局长胡启明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先后多次将保护“地标”产品当成富民强县的重大举措加以强调,其中2018年1号文件要求,“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他建议,“地标”的推广和维护,不能仅凭企业的热情,还需要“地标”使用企业、行业协会、市场监管与“地标”所在地政府共同推动,为地方名特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姜远海 通讯员 周元杰 高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