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提升“含绿量”与“含金量”——我省旅游促生态大保护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通讯员 曹巧红
盛夏,在湖北省避暑的游客们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荆山楚水良好的生态环境,备受海内外游客青睐。湖北省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互为促进,逐步形成良性循环,荆楚大地“含绿量”高了,旅游业“含金量”增加了。
还大地青山绿水
7月,神农架大九湖迎来旅游高峰,各地游客蜂拥而至欣赏高山湿地美景。台湾游客陈素梅在大九湖景区骑行后大赞:“这里风景好、空气好,真是很不一样的旅游体验,我会带着家人再来!”
大九湖是湖北省乃至华中地区唯一保存较好的亚高山泥炭藓沼泽类湿地,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源头之一,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过去,为了解决当地群众的生活困难,大九湖曾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开发利用:采伐湿地区域内天然林面积1000余亩;开垦和改良天然牧草草场5000多亩;种植和建立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近2万亩,使得当地生态部分遭到破坏。
2008年,湖北省实施大九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7年累计投入1.2亿元,恢复了大九湖湿地生态。
生态修复了,“颜值”变高了,旅游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村民们经营农庄、农家乐等旅游相关项目,真正过上了“靠山吃山”的日子。
神农架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大九湖景区全年接待游客37.76万人次,门票收入1199.7万元,旅游综合收入逐年增长,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旅游业促进生态保护,不仅是因为发展旅游有利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再生,更重要的是,这种绿色产业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脱贫致富的路径。”湖北省旅游专家熊剑平说。
主动保护生态金饭碗
“既保护好绿水青山,同时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已成为湖北省旅游业的共识,各地景区在建设时严守生态红线,并主动保护生态,不再走破坏再修复的老路。
咸宁九宫山景区在做改造升级规划时,专门规划了一个污水处理厂。
“过去,山上的水都是往河里、沟里直排,不但不卫生,也破坏生态。”该景区相关负责人胡昌威说。
九宫山景区拿出5000万元建污水处理厂、铺设管网,让管网入户,解决了山上的污水问题。
胡昌威说:“污水处理厂不属于经营性资产,我们面临着项目经济效益评估风险;2000多位村民一开始也不太理解,同时施工也有较大难度。但我们还是坚持要做这件事,因为好生态是景区赖以发展的根本,保护生态就是保护金饭碗。现在,村民看到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很开心,保护生态的自觉性也提高了。”
如今,九宫山每年在七、八两月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若没有污水处理厂,很难想象这么多人产生的生活污水会对环境破坏有多大。”胡昌威说。
在湖北省,像这样主动保护生态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多。
据了解,湖北省采取了多项措施,保护景区景点生态。严把规划关,划定核心区、保护区,通过A级景区评定等行业标准,把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比如,对资源消耗较大、可能产生较大排放的涉水旅游地产项目、旅游度假区项目等从严从紧;对新建涉水景区开放时,会同环保部门严格环评,不达标的一律不准对外开放;重要水源地和生态保护核心区,严禁旅游开发。
发挥旅游保护发展双功能
黄石市,正在通过打造全域旅游变得越来越美。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将矿坑遗址、工业遗址、乡村、矿山等都打造成了旅游景点、景区,逐渐连点成片。据统计,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221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40亿元。
放眼湖北省,打造全域旅游让一个个市、县、村变得更美,促进了湖北省的生态保护,湖北的天更蓝、水更绿、土更净。
“保护生态可以造就绿水青山,但不能形成金山银山,只有绿色发展才能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结合起来,从而更好促进生态保护,形成良性循环。而旅游业兼具保护和发展的双重功能。”湖北省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湖北省将进一步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在33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地区探索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其次,以全域模式抓区域旅游一体发展。把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域来谋划,共同推动旅游规划编制、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宣传促销、旅游市场监管,打造主客共享、游客满意的旅游目的地。
同时,以全域理念抓湖北省旅游整体发展,在湖北省范围内尤其是长江经济带“用旅游的理念来谋划,用景区的标准来建设,用游客的眼光来评价”,实现旅游业在湖北省范围内“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式的覆盖和多个领域、多个层次的联动。
对于生态保护特别是长江大保护,湖北省将规划建设长江绿色走廊和环城游憩带;引导发展一批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市场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新业态和新项目;打造一批绿色旅游品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