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刘自力:45项创新成果产生经济效益3200万

湖北日报2018-05-22 16:22:49

  原标题:致敬!湖北工匠丨炉前工刘自力:45项创新成果产生经济效益3200万

刘自力:45项创新成果产生经济效益3200万

图为:刘自力在炉前操作。(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摄)

  炼铁,是把矿石和焦炭投进高炉,用炽烈的火焰融化,炼制出一炉又一炉铁水。

  33年的炉前工生涯,把汗水和智慧洒在炉旁,刘自力创造出45项创新成果,产生经济效益3200万元,成长为武钢炼铁高炉的炉前总技师。

  给高炉当保姆,确保它“肠胃通畅”

  初见刘自力,他站在120多米高的5号高炉旁,看着铁水如岩浆般从炉底缓缓流出,如同欣赏一件艺术品,脸上写满喜悦和自豪。“1958年,毛主席亲眼见证我们厂炼出了第一炉铁水。”刘自力说,这种光荣的使命感,在每一代武钢人的血液里传承、扎根。

  刘自力的工作是给高炉下方的出铁口当“保姆”,让它们定时、定量流出铁水,确保庞大的高炉“肠胃通畅”。

  以5号高炉下方的出铁口为例,6厘米直径的小孔,每天要流出8500吨铁水。一个高炉,有4个出铁口,要按计划,分别开启和关闭。

  铁水流出后,会经过一条10多米长的沟槽,汇入高炉下方的储存罐中。每次开启出铁口前,炉前工要踩着上百摄氏度高温的焦土,将这条通道整修好。铁水流出后,还要用高压气枪清理出铁口附近的残渣,并将沟底冲刷得平缓圆滑。

  对刘自力来说,这种辛苦活儿只是基本操作,他更在行的是处理各种故障。关于高炉的工艺和技术,他了如指掌。“没有老刘搞不定的故障!”这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

  30万字教材,传承炉前工技艺

  穿上阻燃服、戴上隔热面罩,再将整张脸用毛巾裹住……刘自力全副武装后,手持约3米长的高压气枪走向出铁口。出铁口10米外的温度计显示——81摄氏度。

  他一直走到离出铁口只有两米多远的地方才停下,他将气枪伸入铁水中,瞬间火花四溅。

  大汗淋漓的刘自力说:“这样操作,一次不能超过3分钟。”

  33年来,刘自力几乎每天都要到出铁口附近经受这样的高温“考验”。

  作为武钢的第三代高炉技师,刘自力格外重视“传承”二字。很多年轻的炉前工,都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

  如今,由他参与编写的30多万字的《高炉炉前工》已出版,并成为高校炼铁专业的教材。

  小“炮盖”节约大成本,“金点子”不断迸发

  “工匠”二字在刘自力看来,不仅是埋头苦干,更要有所创造。

  早年,高炉封堵出铁口使用的“炮头”损耗很大——由于炉内温度异常高,金属“炮头”用不了几天,就会被滚烫的铁水融化,只能更换。

  一个“炮头”几百斤重,成本要7000多元钱不说,拆装起来更是麻烦,需要好几名炉前工合力才能完成。

  这个令炉前工最头疼的活儿,在刘自力手上变了模样。

  2000年,刘自力发明一种叫“炮盖”的装置,用来保护“炮头”最易受损的部分。“炮盖”是一个5公斤重的圆筒,套在“炮头”前端。如此一来,铁水融化的只是“炮盖”,“炮头”的寿命大大提高。一个“炮盖”才100多元,成本大为降低。

  武钢炼铁厂统计,“炮盖”在全厂推广后,一年能为高炉节省300万元的耗材费。之后,刘自力又将“炮盖”改进为“球形炮盖”,材质由铸钢改为铸铁。“炮盖”的损耗量从每年5000个下降到300个,进一步节约了成本。

  多年来,像这样的“金点子”,不断在刘自力脑海中迸发。他带领技师们依靠技术创新攻克了45个难关,让武钢的高炉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邓伟)

编辑:杨坤林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