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十一”,有着六百余年历史的昙华林,又一次被年轻的身影与欢快的脚步唤醒。从假期第一天起,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涌入这条依山而建的老街,在斑驳砖墙与古朴老屋间,感受影影绰绰的灯火中流淌的老城韵味。
而在这片流光溢彩的背后,是国网武汉供电公司“电知音”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彻夜不眠的坚守,是他们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焕新元气。
夜晚七点,昙华林核心文艺街区人流如织。
“我是湖北人,在广州工作,这次特意带朋友回武汉,第一站就选在昙华林。”来自广州的王先生感慨道,“之前也来过几次,但现在的昙华林更亮了,也更美、更现代了——这么多文艺小店、主题街区和诗集空间,真的可以逛上一整天!”正如王先生所说,如今的昙华林在保留历史底蕴的同时,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随着街区人气攀升,预计区段最大用电负荷将超过873千瓦,较平时增长37%。这个数字的背后,是昙华林从一条静谧老街向热门景区华丽转身的生动写照。如何让这片错落有致的山间街区,在流光溢彩中持续“呼吸”,成为国网武汉供电公司“电知音”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重要任务。
在国网武汉供电公司武昌供电中心的指挥大厅里,主值班员何宽正紧盯屏幕上不断刷新的电网数智“一张图”。他和同事根据电力负荷曲线的实时变化,随时调整保电方案。“国庆期间,黄鹤楼、昙华林等景区因文旅活动密集,用电负荷显著上升。”何宽介绍,“我们借助智能调度系统,实时监控区域电力运行状态,将供电可靠性提升了36%以上,全力保障景区电力稳定。”
这套智能系统的运用,让保电工作变得更加精准高效。通过电网数智“一张图”,工作人员可以清晰地看到每条线路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同时,智能电网调度系统能够根据实时负荷变化,自动优化电力分配,确保供电质量。在昙华林街区,供电部门还安装了智能监测装置,对重点区段的用电情况进行全天候监控,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可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
除了技术保障,供电部门还制定了详细的保电方案和应急预案。假期期间,“电知音”服务队增加了巡视频次,对重点线路和设备进行特巡特护。队员们穿梭在街巷之间,用手持检测设备对配电箱、电缆接头等进行测温检查,确保设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作为入选住建部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的街区,昙华林在“修旧如旧”中实现蝶变新生。而在这背后,是“电知音”团队对50多栋历史老建筑,以及整个街区商户、灯光与舞台的持续护航。
在这些老建筑中,有一栋近百年的西式别墅格外引人注目。经过精心修缮后,如今已成为一家高端文创书店。书店负责人李经理称:“老建筑改造对供电要求很高,既要保证现代用电需求,又要保护好历史建筑的原貌。供电公司专门为我们设计了隐蔽式线路敷设方案,既美观又安全。”
不仅如此,在街区的夜景照明工程中,供电部门也下足了功夫。为了展现老建筑在夜间的独特魅力,他们采用了节能高效的LED灯具,并通过精确的光束控制,突出建筑的立体感和历史感。同时,还安装了智能控制系统,根据不同时段自动调节灯光亮度和色温,在保证视觉效果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
深夜十一点,当大部分游客渐渐散去,昙华林恢复了宁静,但“电知音”服务队队员成帅儒和他的同事孙泽岳仍然在街头巡视。“越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越要仔细检查,”成帅儒说,“我们要确保明天一早,街区能够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新一批游客。”
这样的夜间巡视要持续到凌晨两点,而早上六点,新一轮的巡查又将开始。在这个国庆假期,像成帅儒这样的“电知音”服务队队员共有50余人轮流值守在昙华林及周边区域。他们中有的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有的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只为确保供电万无一失。
在可靠的电力保障下,如今的昙华林已然成为武汉文化旅游的新地标。白天的她静谧优雅,散发着历史沉淀的韵味;夜晚的她璀璨夺目,展现着现代都市的活力。在这里,历史与现代完美交融,传统与创新相得益彰。(通讯员王欣、汪聪滢、毛思哲)